当前位置: 中外美术网 > 学术学术批评

蒋再鸣:《隐形的翅膀》展览序
信息来源:中外美术网 文章作者:网站编辑 发布时间:2010-10-10

相信你的思考,相信你内心私处的真言,这对一切人都是对的——那就是天赋。说出你隐形的信念,可能具有普通的意义;在特定的时刻。最内在的东西会变成最外部的东西......

  一个人应该学习探测并观察从他头脑中发出的光芒,比满天空的智者和诗人发出的光芒还要多......

  在每件天才的作品中我们认出自己的抛弃的思想;它们又回到了我们身边,带着某种陌生的尊严。

  ——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

  我喜欢这首歌,相信很多人都喜欢。歌是很好听,能打动我的还是歌词,所以我把这歌名用来我们这个展览的主题。这展览是去年要做,由于种种原因搁置到现在,算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每个时代都会有产生自己独特的艺术,这已经是毋庸置疑的陈词滥调了。每个时代的艺术总是被后人评判和认定,对于置身其中的人来说,什么样的艺术才是最终能够代表自己时代的艺术总是件雾里看花般令人费解和苦恼的事情。然而,对于艺术家和其他相关的艺术工作者来说,这又是一个无法回避甚至是刻不容缓的问题,因为艺术生命力的核心是艺术家真实而又强烈的激情——无论艺术家拥有多么娴熟的技艺,如果他们内心失去了对自己艺术创作的终极价值的信念就会丧失内在的激情,艺术作品内在的生命力就会枯萎——艺术潮流的更迭正是这种隐秘的激情的内在迁徙,激发那些才华卓绝的艺术家内在的激情,关注、揭示这种隐秘的艺术激情的流向则是其他艺术工作者应尽的义务。

  毫无疑问,这些展示与阐释得方式从多个不同的侧面揭示更年轻一代艺术家们独特的艺术观念和精神特征,但在任何时候,揭示总是与遮蔽相伴而行。以现在的眼光看,对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出生的一批艺术家而言,对他们独特的青春状态的揭示在很长的时间里遮蔽了他们作为更成熟、更深刻的艺术家的努力;对于七十年代中后期出生的艺术家而言,对某些独特的语言特征的过度强调不仅遮蔽了艺术家个人独特的精神特征,也极有可能在很长的时间忽视这些艺术家自身的嬗变,也使得同一年龄阶段并非采用这种特殊的语言结构的艺术家们因为阐释的困境而备受冷落。从这个角度看,这些颇具声势的青春艺术潮流其实不能算是对这个时代自身独特的艺术形态严肃的学术认证,而是新一代年轻艺术家逐渐步入当代艺术舞台的见证。其实,体现任何时代艺术的终极价值都不是这些时代的艺术潮流,而是极少数展现出这个时代所能达到的高度的艺术家的个人成就,对这些伟大的艺术家而言,潮流是艺术的起点而不是终结。

  人们已经习惯于将新一代的艺术认定为刻意青春化、浅表化和极端自我的艺术,在某种程度上,这正是这些新艺术潮流刻意强调青春特征的后果,也正是显性的艺术观念对艺术内在价值的遮蔽。一方面,在这种青春化、浅表化的个人叙事背后隐含着九十年代后期以来中国更年轻一代人内心体验和情感态度方面的深刻变化——他们拒绝85艺术家正襟危坐、高高在上的启蒙姿态,拒绝“后89艺术”以戏谑、反讽的方式所展示的二元对立和刻意强化的自我正当性。他们宁愿将审视的眼光从他人和社会转向自身;宁愿直面真实的个人世界、宁愿承认内心深处的简单和不成熟的也不愿摆出高深莫测、大义凛然的面孔。另一方面,大多数才华的年轻艺术家也在经历着自身内在的情感迁徙——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丰富和个人人格的成熟,他们的艺术也从刻意强化敏感的青春状态转向个人体验逐渐超越一代人的共同趣味。事实上,只有成功地跨越这种转换,年轻的艺术家们才能成为具有我们这个时代属性的艺术家。

  到今天,从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出生的年轻的艺术家们以自身独特的艺术方式登上当代艺术舞台已经成为事实。在这个时候,不是以新观念、新姿态来展示这一代的独特性,而是关注这些艺术家个人的发展演化轨迹,探寻这代艺术家整体的转化趋势,探寻被潮流所遮蔽的却从不同的角度同样深刻地体现了这代人的精神特质的艺术动向等等正在成为考察这一代艺术家的当务之急。60年代末、70年代初期出生的一群有才华的艺术家大都完成了这种转换,不同的艺术家正在以各自不同的角度深刻地表达出他们独特的精神体验和各自成熟的艺术语言。相对而言,此次展览中的大部分初期艺术家们仍然被深深铭刻上“青春化”、“浅表化”艺术的烙印。所以试图呈现这些艺术家正在经历着的深刻变化,探寻被“青春化”、“浅表化”的语言风格遮蔽的其他叙事方式,探寻隐藏造“浅表化”的语言结构背后的激发他们表达欲望的真切感人的内心体验。

  这些艺术家能否成为时代的标杆?他们的艺术最终能否成为代表这个时代的艺术?我不是算命先生。也没有为大家准备放大镜。然而,我们却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他们的作品流露出的真实情感,显示出他们内心对自己的艺术创作价值的肯定。按照惯例我似乎还应该写些什么,比如对每位艺术家的作品进行“分析”与“点评”说一些赞美之类的话,想了又想,很多人都替他们写了,我就不需要再废话了。

 
  编辑推荐
·索尔·勒维特:关于观念艺术的几
·Jackson Arn:我们谈论艺术的方
·秦兆凯:当代艺术的困惑
·策划人的学术性:高名潞与栗宪庭
·彭贵军:习俗视野下的艺术展览效
·一种介入式关系的疼痛 ——谈苏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思考艺术
·该亚重临:从“大写”的科学与艺
·谁在挑战前卫叙事的陈腔滥调?毕
·陈胜祥抽象绘画——震撼人心的东
  精选图片
  信息排行
什么是我们讨论当代艺术史的基础
艺术是谎言,但它述说真理
颜长江:画画就是画照片?
江梅:吴冠中艺术的精神资源
中国画廊没能力代理艺术家?
文化的交叉点:论吴冠中的艺术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鲁虹的当代艺
缺乏超越性的十年:新世纪十年来
念珠和笔触
双眸凝视的《天问》――与王劲松
关于我们    |   美术家百科入驻    |   联系我们(总部)    |   版权及申明

版权所有©2010-2022 北京中外视觉艺术院丨中外美术研究院最佳分辨率 1024x768   
Copyright©2010-2022 WWW.CCAAB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20243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