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外美术网 > 学术评论综合

新媒体艺术:数字时代的新趋势
信息来源:中外美术网 文章作者:网站编辑 发布时间:2010-10-10

 策划:李琼波

  主持:月 峦

  采编:常景红 邓君华

  论题:新媒体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如何?现在是投资收藏新媒体艺术的最佳时机吗?新媒体艺术与当代主流艺术的关系怎么样?它是否能够引领主流艺术?比较其他的艺术类型,新媒体艺术有什么不同的意义?新媒体艺术有些作品与商业联系比较密切,我们应如何估量它的市场前景?

  不确定性正是新媒体艺术的魅力所在

  数字艺术中国总策划、中国数字艺术协会副会长 王泊乔

  新媒体艺术是对主流艺术的一种颠覆和反叛,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全世界曾经主流的艺术形式已是过去的事了,传统的艺术空间在未来也将会“消解”。新媒体的发展及与人们的互动性达到了任何艺术形式无法达到的程度,这是一个全新的颠覆和革新层面。目前有规模、有实力的藏家和机构已经开始收藏新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作品目前很少出现在拍卖场,基本都在画廊和博览会中进行销售,这些作品在市场上的交易量有限,价格在目前也较低。

  新媒体艺术一直处于边缘,不被主流艺术界重视,新媒体艺术长期以来是以当代艺术的分支而存在,对于当代艺术毋庸置疑是具有实验性和挑战性的。利用新媒体去呈现人们生活中的种种境况,其意义的产生存在于事件的脉络还有与观赏者的互动中。新媒体艺术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美学向度,从这个角度来看,创作者可以运用新媒体技术通过多维度的空间来表现其观念,更可以调动参与者的多感官。

  新媒体艺术作品的收藏还有一些不确定的因素。这种不确定性正是新媒体艺术的魅力所在。德国、美国、荷兰、奥地利等国家都已建立了相对成熟的媒体艺术博物馆。事实上,新媒体艺术从一开始就不是孤立的存在,与建筑、表演、商业、公共空间、科技等都有非常多的交集和联系,而且目前市场化的程度也非常高。

  每个时代都会有一种新的媒介出现

  艺术家 缪晓春

  新媒体艺术在中国一定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如果说我们在运用其他媒介作为艺术表现手段时,经常会想到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在新媒体艺术里,这些几乎不再成为问题。不管东方还是西方我们用的是同样的硬件与软件,同样的操作方式与程序,大家是有技术上的共同语言的。

  与传统媒介相比较而言,新媒体艺术另有一种感动观众的途径与方式,两者各有利弊,是相互补充而绝非相互取代。我们需要的是尽可能多的表现方式,而非某种压倒一切的方式,它只会形成新的单调和无聊。

  新媒体艺术在传播与收藏各方面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只有在各方面都有所准备才行。一个数字录像文件,可以作无损复制,极易传输,相比较传统媒介的原作概念,它每件都是原作,这是它的优势。但由于各地的展示条件各不相同,展示效果则千差万别。

  当白南准用电视做他的装置作品时,圆形的电视满大街都是。如今已几乎绝迹,电视机这种电子产品过一段时间是要坏的,如无法修复,作品是不能在新型的薄板电视上播放的。专业的美术馆可以买上两千台作备用,如ZKM做的那样,但个人呢?存储介质也在不断更新,如果不将文件拷贝到新的存储介质上,也许十年前的文件就已无法打开。所以新媒体的收藏要付出更多努力与心血,一点也不简单。

  英国科学家霍金认为人类一定要向外太空发展,才能保存人类本身和在宇宙中传播人类的文明(大意)。如果不幸被言中,在向外太空发展的过程中,新媒体及更新媒体的艺术便有了其无可比拟的优势及人道主义价值,一块新型硬盘也许已经能装载所有新媒体艺术。

缪晓春作品

  新媒体绝对是新趋势

  香港汉雅轩画廊负责人 张颂仁

  新媒体绝对是新趋势,在设计和美术学院里,新媒体很受欢迎,新事物的吸引力适合新一代的生存方式。技术本身就有一种很强大的社会功能,这个社会功能是最具有魅力的新技术和新的沟通方法,所以新媒体创作作为一种媒介的艺术表现手段以外,也是新的谋生工具,更切入现实。新媒体行业很可能会出现一些新型人才。

  新媒体的价格比较低,目前还是在第一市场画廊圈子里流通,很多是从画廊直接进入美术馆。艺术媒介一直在转变,跟整个时代表达的工具关系捆绑在一起,目前数码和互联网为主要的传媒方式,新媒体作为使用的工具范畴,用于艺术创作是很自然的事情。

  新媒体用的是新的科技和语音,和新一代人的生活习惯是一体的,新一代人还没有成为社会经济和言论的主流,需要时代的转迁,现代的时代比以前短得多,因此新媒体走进大众并不会太遥远。新媒介的出现让大家对时空、对叙述性、对生存现实提出一些新的感觉和新的质疑,对新的生存的审美提升和反思,在这里找到位置。

  新媒体艺术目前在市场方面还是比较窄的,还没有成为商品流通,但是这个时间不会太久,也有一些已经进入拍卖市场了。

  商业实用的新媒体艺术市场前景很大

  新媒体艺术策展人 张海涛

  新媒体艺术在未来可能成为“火爆”的媒介艺术,这个势头的形成除了在自由艺术家中占一定的比重之外,更多的会在90后出生的学生所在的艺术院校中充分呈现。新媒体是与科技有关的艺术,除了电子数字技术之外生物技术也是重要的媒介方式,目前全国有几百所大学都开了多媒体和数字艺术系或专业,这将是成为未来新媒体艺术最大的一股力量。

  目前新媒体艺术作品在国内较少,自由艺术家中做新媒体的艺术家的技术和生存条件困难,另外学院里的新,更多偏重于实用新媒体技术。新媒体艺术作品虽然比较少,但这时收藏价格自然相对低,适于提前投资和收藏。

  新媒体艺术只是对主流当代艺术媒介的拓展,任何新的媒介出现都会短期受到关注,任何媒介也都会出现滥的作品,重要的是艺术家自身适合用什么样的媒介来表达艺术价值和经验。新媒体的技术语言更具有时代感和未来感,也具有再造和传播快等特征。新媒体的技术也会带来不同于其他媒体的语言结构,这种语言结构可能带来新的感受。

  新媒体艺术与商业的联系主要是它的实用性,实用新媒体艺术更强调技术为大众商业的娱乐、产品宣传服务;观念类新媒体艺术更多的是借助科学技术表达思想感受,是当代艺术的范畴,商业实用的新媒体艺术市场前景会更大,这是无法阻挡的趋势。

{nextpage}

 新媒体变成一种工具

  美术评论家、策展人 郑 娜

  严格来讲,新媒体艺术在大陆被频繁提及也就近几年的事。现在各个艺术院校都有意识加强新媒体专业的软硬件设施,细化学科分类。新媒体作为一种技术手段不仅具有很强的社会实用性,而且可以加强和不同国家不同院校之间的交流合作。需要提出的是:新媒体艺术创作与利用新媒体技术来实现市场商业需求,二者之间还是有区别的。

  新媒体牵涉到更为复杂的学科范畴,囊括了科技、影视、动画、视听等专业领域,彼此互动。制作一件相对到位的新媒体作品需要一个团队甚至几个团队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及资金。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从事新媒体创作的艺术家可以向政府或基金会申报方案,政府也有意识地扶持那些具有实验性的、边缘创作形态的当代艺术的生长,往往会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我们国家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还需完善艺术基金的运作方式及其制度的建立。据我所知,国内至今还没形成一条较为完善的良性循环的收藏新媒体艺术的链条。

  新媒体艺术确实与今天的生活更为接近。80后甚至90后的年轻艺术家,更加关注虚拟经济与虚拟文化的状态。新媒体艺术作品大多是以虚拟数字生活中的人工生命体来展现,是虚拟与现实的混合。这一年龄阶段的艺术家,从事新媒体艺术创作,大多把它作为唯一的创作媒介,而不是在从事其他艺术种类创作的同时进行新媒体艺术创作。

  不应该用太多的概念去区分艺术家

  前波画廊主持 柯 璧

  我们现在处于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艺术家都在用最新的科技做作品。新媒体以一种非常合适的方式参与到社会里面,建造我们的社会;用最现代化的方式贴切地表达和反映现代化社会的状态。新媒体是一个过程,艺术家用艺术的形式表达科技的发展。

  新媒体在市场方面是不容易的,艺术家做作品,谁投资?艺术家用新出来的技术去做作品,市场方面,谁买?油画作品会有人投资购买,录像、装置等则很难,一副油画好卖,一个录像不好卖,基本上是这个情况。做一个很贵的作品,肯定是需要一些赞助的,这样与商业结合也是一种方式,我觉得做新媒体,要赚钱,不容易,如果是为了这个,不如去做别的。选择做新媒体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做新媒体的艺术家我相信是为了艺术,而非为了靠这个赚市场,将来市场发展还是很困难的。

  新媒体艺术和其他的艺术类型基本上差别不是很大,都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当代的艺术家可以用任何工具、任何方式去做艺术,不应该用太多的概念去区分艺术家。现在的艺术家在传统的创作方式中都在寻找新的方式、新的突破,现在是科技发展非常快的时代,艺术家把所有的东西都抓到了,运用在自己的作品当中,我在国外接触的新媒体艺术家是比较多的,在创作和表达上和中国的基本都是一样的,没有区别。

  新媒体在未来会成为主流艺术媒介

  美术评论家、策展人 顾振清

  新媒体在未来5年会出现巨大的变化,成为主流艺术媒介,新媒体艺术由于技术市场的细分会有快速的推进,会带来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发展前景。有两个指标:一个是光媒体,一个是移动媒体,我比较看好光媒体跟移动媒体给新媒体领域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媒体艺术跟主流艺术关系是比较密切的,因为新媒体艺术从来不是非主流艺术,是随科技进步而发展,一直是主流艺术。新媒体艺术如果在艺术问题和艺术逻辑上有推进的话,肯定对主流艺术有所影响。在一个多元并存的艺术现实之中,新媒体艺术跟主流艺术之间是一种相互成长的关系。每个时代都有技术革新和科学进步带来的观念解放,这种观念解放把既有的边界跨越掉,这样的变化是新媒体艺术和其他类形艺术不一样的地方,新媒体艺术有很多艺术观念的表达和艺术方法的有效改变与提升。

  新媒体艺术动用的资金量比较大,所以跟社会力量大规模的接触谈判也是势在必行的,新媒体艺术还跟很多政府部门企业宣传有关系,所以它能够成为大众媒介关注的一些焦点,新媒体艺术进入品牌营销是很自然的,市场份额扩大并没有扩大传统方式收藏的份额,新媒体艺术的维护保养费用高昂,实施起来难度很高,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来提供服务,新媒体艺术走入个人收藏还需要过程。

  新媒体艺术是科学和技术的完美结合

  艺术家 张小涛

  新媒体代表了一种跨媒介、跨学科的实验方向。现在做3D、4D数字艺术的多了起来,交互感应的新媒体设计被广泛地运用在商业和科学的领域中。我认为在未来私人公司、个体的艺术家和大学的科研、教学体制都会对这个新的学科有巨大的推动,只是现在中国处于起步的阶段。新媒体其实挺大众化的,比较酷,有未来感,年轻人喜欢的多。

  10年以前国外的新媒体艺术家们觉得新媒体可以取代传统艺术品成为未来的艺术潮流主流,事实上不是。这好比传统的制造行业和金融产业的比较,不是相互取代,而是相互的补充。什么媒介最后较量的是人背后的思想、观念、技术等的综合指标。

  新媒体艺术是科学和技术的完美结合,通过数字化合成技术虚拟现实并重构世界。强调交互感应。现在有很多介入虚拟艺术的沉浸式作品,包括建筑、雕塑、绘画、剧院、电影、摄影,甚至是全景图或幻景这类历史性图像媒体。作为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今日的数字艺术是虚拟现实与图像世界的重组,能够深入地发掘互动以及延伸性图像潜在的美学价值。

  大型的新媒体艺术的制作是非常费时、费钱的,如果没有国家基金和项目的支持,几乎不可能完成。独立的艺术家制作完成了作品,一般来说是很难靠卖拷贝能收回成本的,一些有名气的艺术家是卖一些数字截图能收回一些成本,现实没有那么的完美。

  好的艺术家从不把自己局限在某种媒介上

  重庆器空间负责人 杨 述

  任何艺术的发展都和思想和技术的发展有关,同时和艺术体制有关。“新媒体艺术”的艺术家在中国现有的艺术机制下很难有好的创作条件,很少有商业画廊支持,几乎没有公共艺术空间(像美术馆等机构支持)。艺术赞助人和机构的缺位,“新媒体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是缓慢的。没有一种媒介和样式可以独领风骚,当代艺术的本质是前卫、置疑和批判。在国内“新媒体”一词沿于中国美院的新媒体系的称谓。好的艺术家从不把自己局限在某种媒介上。“新媒体”一词使用在学术讨论的时候是不准确的,特别在对艺术家或某一段历史的描述和评论上。

  对于艺术家来说,作品是重要的,是好作品就有意义。在国内从事这方面创作和展示的艺术家和艺术空间不多,国外的很多艺术家的实验和“新媒体”有关,可能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有关,一台笔记本,有可能在家里就能工作,或走到哪儿都可以工作和展示。

  我们做过一些“新媒体”艺术家的展览,Beat的作品就和互联网有关,是用自己的小软件,在网上完成的作品。任何艺术品和商业都有关系,艺术是无价的。

  当下是新媒体艺术投资收藏的好时机

  李安姿当代空间负责人

  中国艺术家在近年已经比从前渐趋成熟,不论风格、技巧或是艺术语言都开始稳定下来。我相信亦同时亲睹他们现在都创作出有素质的作品。当下是中国新媒体艺术历史上的重要时期,所以也是一个开始投资收藏的好时机,特别是对比中国传统媒体的艺术甚至国外的新媒体艺术,绝对是要趁低吸纳的时候。

  新媒体艺术在近20年已走在国外艺术界的最前线。就像从前,收藏焦点都是由西方慢慢才转移到其他地区,我想新媒体艺术的情况也会一样,只是时间性的问题,或迟或早都会发生。

  当代主流艺术往往都有比较多的追随者。但是艺术就是创新,就是要突破旧日的限制,除去固有的既定框框。新媒体艺术的锐意革新就做到了这一点,是主流艺术这些年来比较欠缺的。

  这真的很视乎那是怎么样的一件作品,很难说接近商业的作品是比较好或不好。当然,与商业比较接近的作品会比较受欢迎或更被注意,但与此同时创作背后也得有一个强的概念和良好的表达手法及技巧。

  我开始收藏新媒体艺术已有两至三年的时间,它在我的收藏中的重要性已逐渐增加,我希望它将会占我的总收藏至少10~15%。

 
  编辑推荐
·彭贵军:作为知识生产的学年展—
·周至禹:玛丽亚·阿布拉莫维奇的
·鲁虹:中国的抽象与半抽象艺术
·商业化“弗里达”:被量产的反资
·基弗的绘画:图像与语义的裂隙
·谁在挑战前卫叙事的陈腔滥调?毕
·光韵美学的重构——论傅小明《彼
·随心所欲不逾矩——彭贵军书法艺
·“黔中山水画派”何以可能? —
·松井冬子:日本美貌与智慧并存的
  精选图片
  信息排行
浅谈欧洲古典大型历史绘画的艺术
这是玛丽-艾伦玛克吗?
智军:离开摄影看影像
中国油画发展的第三次浪潮(1978
“君民之学”与“新旧之学”
策划第54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
中国传统艺术家为何没有世界名气
解读拍卖行的黑名单
孙彦初:我们沉迷在这里
虚构,真实与幻想之间的灰色地带
关于我们    |   美术家百科入驻    |   联系我们(总部)    |   版权及申明

版权所有©2010-2022 北京中外视觉艺术院丨中外美术研究院最佳分辨率 1024x768   
Copyright©2010-2022 WWW.CCAAB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20243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