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外美术网 > 学术评论综合

我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立场
信息来源:中外美术网 文章作者:网站编辑 发布时间:2010-09-17

  王凯的作品是一部叙事诗,记录了他过去对于艺术、文化、情感、理想追求的记忆……忧郁、孤独、清高,不屑一顾的基调相互关联却又不乏力量的存在,语言极为精炼……作品具有“游吟诗声”的气质

  ——摘自2002《艺术当代》

  王凯的作品试图突破生活表面的遮蔽,去寻找背后的观念的真谛——是一种执著的,不为各种各样诱惑所动摇的艺术冒险和探索,永远的先锋也永远的不屑。

  ——摘自2006《释义进行时》殷国明先生论述

  我同意这样的评价,但很显然我不是这十年里十分活跃的艺术家,我只是在比较边缘的状态下更多地旁观,这样,我便可以按着我自选的方向去思考和工作。

  每个艺术家都会面临两种态度的选择,一是站在生存的立场思考;二是站在文化的立场思考。前者关乎生命存在,后者关乎精神诉求。尽管每一代人面临着不同的选择,但无论是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的人都同时生活在当代,一起感受着这个时代,作为每个个体的选择确有差异与不同,但作为艺术家,应该从思想到行为去跨越形式上的界线。潜入到自我的感知中去。我不会去拒绝任何的表达方式,从平面绘画到图片影像,从立体装置到身体行为我都曾去尝试,这丰富了我的体验。10年不在场的经历使我收获颇丰,最重要的一点是我没有去建立所谓的风格,也不去忠于流行,只是闪在一旁想问题。我拒绝符号化,拒绝重复与强化一个品种的图像制造;拒绝归类,拒绝跟随流行的主流样式去工作……其结果,我获得了自由的空间与时间,同时也免去了被潮流吞没的危险。我开始在个人经验中去看待图像遗产,在个人的日常话语中进行记录,开始研究材料以及材料与记忆方式的关系,我不再关心终极作品的前景,只关注自我的发展脉络与上下文关系。这令我十分自在快乐!有人戏称我是“艺术思想家”或“草图画家”, 说真的,我在这两个称号里犹豫和担心。我们有些思想的确需要被看见,就如波伊斯所说:“赋予众多有形的东西一些价值,即是创作……并不只为思考,而让思考得以延伸。”具体地讲就是给那些想法找到一个表达的媒介,使意义扩展延伸。我开始想到了对材料的研究和运用。

  2003 年初的一天,我买了一本法国人尚• 布希亚写的《物体系》,读到了他关于“物品与时间”的论述概念,似乎给我开了窍,使我完成了由铝皮和图片合成的作品《盲点阅读》,也由此关心起“时间”以及它的视觉表达方式问题。作为开始,老的照片是有诱惑性的,它穿透时间,引导人的想象。作为记录,它很好地完成了我个人对于已经发生的故事的追寻。我对每一幅照片所记录的内容都按照我自己的方式进行思考,当这种思考变成一种直接享乐的时候,产生了固定在框架内作为档案的历史感,作为相对应的图片用模糊的文字(或盲文)来注解,作品便产生了混淆的意义,这样的混淆使文字与图像分离,进入一种开放的视觉阅读方式,叙事性变成断断续续的模糊感受,由此材料和文字通过语言的表达,完全进入一个抽象的时间概念,我希望时间是一种被固定的记忆。

  千万不要认为时间是由挂在家中的时钟来确定的,相对于生命存在与生命创造,时间是一种幻象。我们用图像或文字来表达我们感受到的时间仅仅是记忆的替代品,通过这些材料制造的所谓艺术品只是对记忆缺乏不全的补偿性表达。

  我只是想把看到、想到和触摸到的东西用记忆的形式放在当前并呈现出来。为了这个想法,我开始去认识材料的性质和概念,并与视觉记录相关联。图片作为记录的材料:如结婚照片、集体合影、挪用的语录、表达身份的字符、关于年代的数字… 我的目的是让这些图片和文字间产生一种新的关系和“含义”,使人直接进人改变之后的阅读方式和思考方式。这其中,我始终关注着时间、年代、数字的非物质性概念,它植根在我思维方式之中。

  我们到底生活在哪一个今天?

  许多人包括伟大的历史学家都没能给出确切的答案,一切记载的文字也被不断地否定,其中包括历史的图像,这引起了我对文字与图像的调查兴趣,在已经过去的二十年间,我们的艺术已对“遗产”进行了滥用,这种功利的做法,必将对我们的民族造成伤害,伤害到我们几千年的历史与文明。中国当代艺术呈现出来的是浮华与媚俗,讨好与盗版,图像制造的腐败将会令我们的下一代产生阅读的腐败,我担心,我们当代艺术是染了“病毒”的艺术。也许21世纪的艺术已经或正在抛弃艺术家、艺术和艺术家与社会的关联,已经被经济交换机制强制性地固定在了一个“秀场”中。

  杜尚当初抛弃“传统艺术”语言是为了让人看到艺术的另一端方向,为了打破界线,提供一种思想方式。而时下的反传统则是为了引人注目地去获得利益,我们的语言系统已被同化成被西方话语统治下的殖民文化的一部分了。

  因此,我转而开始考察记忆。我们的身体功能并不只是储存回忆,而仅仅是按其天然进行选择,将有用的记忆带回明确的意识,这是因为我们的经验是一种个体经验,而不是共同经验,于是我们便有了不同的回忆,这就是给幻象留下了空白,也获得了更多的自由,这是心灵活动的基本规律。我们借助记忆,进人到精神当中,同时,它随时又可从时间中分离出来,成为空白的、不确定的、并且带到纯粹的绵延中去。其实,作为艺术,我们就是把我们所体验到的东西形象地固定下来,固定在材料上。此时,精神和材料的结合便成为一个固定的记忆。换句话说,精神是过去与当前针对未来的综合体。

  我想,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今天之中。这不是逻辑告诉我的,是思考的感受让我有了“在今天”的感觉。

  当我们用我们的作品去提供新的“观赏经验”和“阅读经验”时,艺术家其实是没法控制的。比如,当语言被文字化后,便进人了一个符号系统,一部分被作为阅读,另一部分则成为了视觉记录,完全跳出了一般意义的进行方式。我常常想,真正的艺术创造是无法通过媒介来表达的,它只存在于人的心灵与大脑之中,依靠着想象才能去完场作品的全部,这样的作品通向更广阔的冥想之中。

  不过,艺术毕竟给我带来了快乐,带走了生活中许多的困惑,人一旦离开原来的生存空间去展开另一个空间的想象,在另一个记忆的精神领域去工作,是一种幸福。

 
  编辑推荐
·彭贵军:作为知识生产的学年展—
·周至禹:玛丽亚·阿布拉莫维奇的
·鲁虹:中国的抽象与半抽象艺术
·商业化“弗里达”:被量产的反资
·基弗的绘画:图像与语义的裂隙
·谁在挑战前卫叙事的陈腔滥调?毕
·光韵美学的重构——论傅小明《彼
·随心所欲不逾矩——彭贵军书法艺
·“黔中山水画派”何以可能? —
·松井冬子:日本美貌与智慧并存的
  精选图片
  信息排行
浅谈欧洲古典大型历史绘画的艺术
这是玛丽-艾伦玛克吗?
智军:离开摄影看影像
中国油画发展的第三次浪潮(1978
“君民之学”与“新旧之学”
策划第54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
中国传统艺术家为何没有世界名气
解读拍卖行的黑名单
孙彦初:我们沉迷在这里
虚构,真实与幻想之间的灰色地带
关于我们    |   美术家百科入驻    |   联系我们(总部)    |   版权及申明

版权所有©2010-2022 北京中外视觉艺术院丨中外美术研究院最佳分辨率 1024x768   
Copyright©2010-2022 WWW.CCAAB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20243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