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外美术网 > 学术学术对话

杨千访谈:马老师教育我们如何做一个艺术家
信息来源:中外美术网 文章作者:网站编辑 发布时间:2012-11-07

  杨千(以下简称杨):第一次见老师还是我入校以后。

  王鹭(以下简称王):入校的时候。

  杨:应该是78年2月份,当时印象最深的是他穿一双皮靴像个小伙子一样---帅哥。

  王:他那个时候也是长头发吗?

  杨:那个时候没有,是卷发自然卷的,很精神,他当时可能也就30来岁,30多点吧,感觉非常精神而且说话很豪爽,和现在一样的,他一说到什么就哈哈哈的笑。

  王:那个时候的笑声和现在一样吗

  杨:一样的,完全没变。而且我觉得几十年来他的笑声,是他的特点,很豪爽,而且对待他的学生,在课堂上,他可能是一个长辈,一个师长,一个教授,院长这样的身份,但是在课下,感觉他和学生见了面完全是没有任何架子,我们很喜欢。就是说当时作为教师的时候,在课余时间,跟我们在一起开玩笑啊,说话啊,我觉得一点架子都没有,它不像其他有些老师,下了课在业余时间,有一种教师的范儿,他完全就没有这种架子,而且跟我们开玩笑,觉得很平易近人,就是到现在我们回学校去或是在其他场合遇到,完全就像一个老朋友,老哥们一样,尽管他现在是一个院长,身负这么多重任,这么多压力,那么多繁忙的工作,但是对我们这些学生,他就像亲人一样,让我感觉特别舒服。

  王:马老师当时是教你们什么年级

  杨:每一个年级都教过,有一年还担任我们班的班主任,后来我们的班主任换成了魏传义老师,这个当然都是几十年前的事情了。

  王:当班主任也像现在一样吗,管理学生日常生活之类的事情。

  杨:他当班主任可能事情比较多,而且所有的班干部他要召集起来开会,有什么事情要汇报。

  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杂事和政治活动这些事也在管。

  杨:对,所以我觉得马老师让学生感觉很舒服,而且他上课的要求不是说要按照他的意思来画画,素描也好色彩也好,他会给你一种示范,示范之后会给你一种建设性的意见,你如果没有听,他也不会强求你,不像有些老师,你不听,他会很不高兴,会给学生很多压力。

  王:他不会给你一种模式的东西

  杨:对,一种开放性,一种自由的态度,而且他不要求师生之间要有一种形式上的尊敬,会让我们感觉很舒服,在这种情况之下,他的一些建议,我们就会特别的尊重,特别的容易接受。

  王:而且像那个年龄,可能会有一些叛逆,他用这种方式,会更容易让人接受。

  杨:对 确实他在年龄上,观念,思想上和我们比较接近,他比我们大不了多少,可能比我们班上年龄稍微大一些的同学大几岁。

  王:你当时在班上是年龄比较小的吧

  杨:我是班上最小的之一,然后我们班还有一个雷虹,比我还小,还有两个是同年的,当时我们班因为是77级第一批,所以年龄上没有什么限制。

  王:它是恢复高考之后的第一年。

  杨:当时积压了很多年的考生,所以说我们班上同学的年龄是参差不齐的,我也跟着一些有经验的老大哥,学了不少东西。

  王:当时马老师教授了你们一些什么课程呢

  杨:素描色彩都教过,后来还教过创作。马先生和魏先生是教我们最多的,魏传义还当过我们班主任两年,其实现在想起来那个年代不像现在美院有各种各样的条件,画册和数字信息比那个年代强多了,所以说那个时候师生之间的关系相对而言要更紧密一点,因为每天都上课,每天都能看到,马老师一直比较强调我们在写生时候的感受,训练你的眼睛,你的感受不一定是看到什么画什么,没有一种框框,他让你去体会和感受对象,我觉得这一点给我们很多自由创作的空间,比较宽容,他没有要求你一定素描要怎么画,我个人比较喜欢从光影去理解一个形体,通过光影去看内部的结构。有些老师可能喜欢从概念入手,有些感受就没有了,比较理性,通过感受去观察对象与通过理性的条条框框去理解结构,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结构,我可以从解剖上书本中去研究,可以去做得很到位,但是实际上最后落实到的还是视觉上的东西,视觉上的光影它体现了内部解剖和结构,这些当时是在美院的时候有很大的分歧,同学之间,教师之间,特别是以前有老师特别注重结构,每一个地方都要把它画出来,因为在有些光线下它的结构,是在内在的,没有显现在表面,但是你理解了这个结构,你不一定要把它画出来,没画出来它有可能在表皮之下,如果没理解你可能表达不出来,因为像他这样子来分析,画出来之后的人,没有一种精神气质,没有感情,没有一种感受,就是一种解剖,有时候我们就不太愿意听这种。

  王:有点像这种教科书,按照书本在画,其实并不是把你自己内心的感受表现出来。

  杨:我觉得艺术最可贵的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感受,观念就是不能仅限于书本上的东西,不是仅限于教师传授的一种东西,老师其实是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你可以正确的根据每一个人的个性和他的风格特征去引导他,不然每个人画出来的素描、色彩和创作都是千篇一律的,这个就是一种教学的失败。但是我觉得四川美院在当时是有条件的,而且在川美比较注重创作,特别是马老师,给我们带创作课的时候,他会让你发挥自己的想法,所以说这点印象特别深。

  王:你也在四川美院和四川大学做过老师或客座教授,大概有两三年的时间吧,你当时教学生的教学方法有没有受到马老师的影响 延续了这样一种感觉来教学生?

  杨:我是肯定受到了马老师的这种影响的,我记得当时留校任教以后,我带的第一个班就是师范系,当时我教过他们创作,色彩,我觉得创作色彩写生啊,应该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各种风格,各种感受,在不同的感受和特征上去启发他们,而不是你应该怎么做,所以我很少动手去改画,除非他在理解上有问题,结构啊,比较基础的东西,我会改一下,或者是讲解一下,让学生理解,但是最后他具体的感受和想法我都是让他自由发挥,我当时是比较推崇用开会方式,让大家一起讨论,比如创作稿子,大家都可以提意见,因为老师是一个人的角度比较窄,在一个班上开讨论会,让大家都来提建议,每个人的观点和建议都不一样,有时会很完善和全面,因为通过这种交流,老师不是要强加一种观念或是什么方法,通过讨论之后他会启发每个学生,找到自己的特征,找到自己的一种想法,我觉得这点是最重要的。

  王:这个让我想起美院最早之前的教学方式有些老师可能是模式化的,但我在读书的时候,马老师这种教学方式,一直延续到现在,我们那时上课,老师就会用像你对学生这种讨论的方式。我觉得马老师对美院的教学有很大的影响。

  杨:我觉得马老师的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仅是在四川是比较突出的,在全国的范围来看,他的这种教学方式在当时甚至现在都是受到推崇的,像现在的中央美院、西安美院以及其他美院,老师教学生或者是工作室制,或者是其他各种形式,学生是从哪个工作室出来的,都能看出这是谁教出来的,老师教一个学生,不一定要学生画得像他,我觉得这是非常失败的教学,我觉得艺术家有自己的东西和老师教学不一样,老师是在观念上引导你,教你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做一个艺术家而不是画的像老师,这样的话就是教学的失败。

 
  编辑推荐
·孟禄丁:“元”是初始,动态是生
·徐冰:《地书》表达的是普天同文
·艺术史学家加布:如何理解非洲女
·高鹏:回归与未来
·李然: 箭与靶——超越媒介的差
·巫鸿:中国美术对人类美术史做出
·行访山水 追嗅墨香——访画家汤
·超越观念的界限——王智远访谈
·【TANC专访】与巴塞尔艺术展总监
  精选图片
  信息排行
王庆松:我的态度就是我的作品
走近吴冠中---吴冠中谈话录:远
关于中国画的基本理念及现状——
走近吴冠中---吴冠中访谈录
方力钧:像野狗一样生存
马丹专访:走向虚幻世界的背影
黄晓华:非赢利空间最缺乏政策法
冯斌访谈:从水墨出发
尚扬:艺术是我一生最聪明的选择
南溪、冀少峰、郑荔三人谈
关于我们    |   美术家百科入驻    |   联系我们(总部)    |   版权及申明

版权所有©2010-2022 北京中外视觉艺术院丨中外美术研究院最佳分辨率 1024x768   
Copyright©2010-2022 WWW.CCAAB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20243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