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外美术网 > 学术学术对话

黄晓华:非赢利空间最缺乏政策法规支持
信息来源:中外美术网 文章作者:网站编辑 发布时间:2012-10-28

  麦金西和康伯认为,艺术为政府带来了引人注目的投资机遇,为经济方面和非经济方面的投资提供了很高的回报率,为物质投资提供了风险较低且易于应付的、收益可观的、令人瞩目的机遇。麦金西还认为,这种投资机遇“要是没有最低额度的公共资助,必将擦肩而过”。私人的钱是无法代替公共资助的,因为政府的资金将促进各种典型的、关键的目标的实现。北京的西区是中国知识经济的策源地,这里高新技术产业发达、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发展创意经济,打造创意产业的良好基础。在海淀区杏石口路沿线,在国家鼓励创意产业发展的良好政策背景下,各种艺术园区悄现海淀。自西向东,中间建筑艺术区、坦博艺苑、马奈草地、元艺术中心、颐和园国际艺术城等已悄然浮出水面。还有已获得政府立项、总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的“创意北京”项目。由海淀区文联、中关村(5.73,-0.08,-1.38%)科技园区海淀园管委会、海淀区创意产业协会等大力支持和倡导的杏石口路-----西区艺术A大道逐渐形成规模。

   筹备时间长达半年的中间美术馆开馆展《艺术中间2012》开幕。同时也将拉开融美术、戏剧、电影、音乐为一体的中间艺术季的帷幕。展览由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学院版画中心主任Tomas Vu-Danial教授、麻省艺术学院梁汉昌教授、清华美术学院袁佐教授联合策划,汇聚来自中国、美国、德国、英国、墨西哥、塞尔维亚、泰国等地的四十余位艺术家,展出油画、版画、雕塑、装置、影像等多种类型共计二百余件作品,让东、西方文化艺术在“中间”这个无国界、无偏见、无限制的场域对话。那么中间美术馆的投资背景如何?是怎样的运营团队?作为非营利美术馆的投资者如何看待非营利空间?在艺术家、策展人眼里是如何看待这个美术馆及合作伙伴?就此雅昌艺术网采访了中间建筑的开发商——北京西山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晓华和清华美术学院袁佐教授。

   被采访人:北京西山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黄晓华

   清华美术学院教授 袁佐

   采访者:雅昌艺术网画廊频道主编 裴刚

   中间美术馆投资背景

   雅昌艺术网:可以介绍一下形成中间美术馆的投资和筹建的背景吗?

   黄晓华:这个艺术区今天呈现的样子大体上是由一些艺术空间来构成,黑色的建筑是新美术馆;灰色的旧厂房是我们要即将下个月就要竣工的一个五百座的剧场;还有一个一百人的艺术影院;白色建筑下面会有中影院线的六个影厅,在北京西郊自然保护区、风景区里边有这样一个人文色彩的建筑会跟海淀的历史和文脉比较贴合。承担整个项目设计任务的总建筑师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恺先生,我们美术馆的室内设计师来自纽约的巴巴拉·卡斯鲁。

   这栋建筑的设计理念,崔总用“谦逊”这个词来总结设计,把最大的尊重留给了艺术品,留给了它所发生的内容,这个空间让我们感觉到平和以外其实它反而更具有一种宁静的气场,这是一种很特别的表达,而巴巴拉先生在室内设计里边贯彻了这样一个设计理念,这是我要对整个为我们的艺术空间实现的两位设计师表达的感谢,因为这件作品本身也是一件艺术品。

 {nextpage}

   在过去的五年里这个艺术区,从商业项目里边发展出艺术空间来。我们的投资人团队里,我只负责在股东团队里边带大家看戏剧、看电影、听音乐会,我们还有去融资、有做管理的,有做报批报件的。我们的团队亲密的合作伙伴国泰集团董事长张星红先生、总裁马军先生,嘉德投资总裁郑先生,总经理韩先生。我们所有的股东纵容我们这几年在这儿发展出这些个有趣的事情,因为简单地说这是要烧钱的,烧钱的事情是需要大家齐心的。

   这个项目在策划之初我得到了业界两位著名的策划师杨海华先生、常志立先生发自内心的投入,不断地给我们很多思维冲击的一个策划。尤其是整个项目的名字“Inside-Out”这种带有思辨性的,带有哲学性的名字出自于到杨先生。

   引领我们进入艺术门槛的几位艺术家朋友,李牧先生、鲍林先生,清华大学的李牧老师、鲍林老师、苏丹先生,袁佐先生,人民大学美术学院的闫萍老师,还有诸多的艺术家。因为艺术空间是给发生的内容存在的,如果这个内容不能变得有意义,那么整个空间就是一个图具其表一个躯壳,所以关于艺术上我们还是一个学生,我们整个团队、整个公司应该按艺术规律、按照艺术本身内在的内涵去经营好它,去呵护它、爱护它。

   在海淀区引领我们这条西山文化创意大道的过程中我们的同业朋友们,有圆点美术馆的馆长吴女士,她是我们这条艺术大道的先行者;还有马奈草地的金女士;还有坦博艺术馆的白先生;还有我们的邻居在西边的白女士;这些同道和我们一起试图为海淀区增添一些文化上的亮点。

   运营原则

   雅昌艺术网:中间美术馆是怎样的运营方式?以后运营过程中会发展哪些项目?

   黄晓华:首先,它不是一个产业,美术馆是一个事业。我们是一个民营的公益非营利美术馆,在民政局注册的。完全按照国际标准美术馆的运营原则做自己的展陈、教育、传播、推广、交流,是做美术馆的这些艺术职能。营运上我想遵循公众、公益的原则,它是一个社会产物,国际有一些通则,我们会按照这个原则去办,但是具体在作品的选择、艺术家的展陈上,每个美术馆都会做出自己的特色。

   雅昌艺术网:既然是美术馆就会有收藏部分,是如何判断收藏哪些作品的?美术馆的展览还有很多国外的艺术家,不单纯是国内的艺术家,这些国内外的艺术家作品的收藏方式是怎样的?

   黄晓华:首先,由美术馆的艺术总监提收藏建议,因为收藏会结合展览来做。首先做不同的展览,结合这个展览自然而然会产生很多收藏的机会;其次除了展览以外,你应该为你的展陈方向或者你的美术馆特色做定向收藏,由艺术总监提建议,由理事会做决定,理事会更重要的是要请行业里的专家顾问来一同商量好展陈的事情,包括展览和收藏。同样,我刚才说的收藏道理同样有一个原则,跟国外艺术家谈,可能会有馆里作品的捐赠,也可能会有一个非常优惠的价格出售给馆里,用于收藏,因为艺术家们都很清楚美术馆是公益机构不是一个商业机构,所以他们会对美术馆的收藏给一个特别的很好的信任和价格、合作等等一些方式。

{nextpage}

   雅昌艺术网:收藏部分美术馆的资金来源是怎样的?是一个怎样的结构?

   黄晓华:从基金会,董事会、理事会去找热爱美术事业的投资人,我们算是第一个发起人。

   雅昌艺术网: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固定的投资人群体?

   黄晓华:还没有。

   我们希望服务于这个城市

   雅昌艺术网:之前那边有一个一号馆,这里是新馆,各自的规划如何?

   黄晓华:这个新馆作为最主要的美术馆,用于作为主展厅。

   雅昌艺术网:美术馆和后面的包括一些别墅区,或者是社区这样的关系是怎样的?

   黄晓华:它服务于社区,实际上服务社区太小了,我们希望服务于这个城市。

   雅昌艺术网:就整个园区的未来的发展来讲您的愿望是怎样的?

   黄晓华:我们艺术区,因为有剧场、美院、美术馆还有商街,因为这些空间是在一起穿插起作用的,功能是互补的。

   最缺乏的是民营美术馆法规

   雅昌艺术网:您怎么去看这个艺术产业最基础的艺术品消费?

   黄晓华:我觉得这个社会对艺术品消费能力比较差,大多数人购买艺术品是为了保值、升值甚至投机的需求,当然艺术品有这样一个升值的属性,出于这个动机去购买是一个社会的普遍问题,不是一个良好的状况,这种状况最后会导致艺术品泡沫的。

   雅昌艺术网:中间美术馆的教育功能或者意义是不是也在这儿体现出来?

   黄晓华:我们没有这个能力解决这么一个社会的问题。

{nextpage}

   雅昌艺术网:您怎么看中国目前民营美术馆的发展?

   黄晓华:民营美术馆法规是最缺乏的,民间现在很有力量来做美术馆,我接触很多朋友都有愿望来做。但是我自己所知道的关于美术馆的立法国家没有特定的要求也就是没有特定的支持,这是最需要解决的,立法要非常明确,给予什么样的关注和支持。

   我们是不是能讨论一下什么是艺术

   雅昌艺术网:从筹划到实施中间美术馆开馆展忙了多久?

   袁佐:从谈大约有一年了,最开始我们三个人在纽约谈,后来黄先生到纽约去,又在哥伦比亚大学见面,又在波士顿见面参观我们的工作室,大伙儿聊艺术看博物馆、看画廊,慢慢觉得有一个想法,慢慢展览成型。

  雅昌艺术网:在北京也有几个这样的民营美术馆,您觉得中间美术馆的气质和其他美术馆的气质不太一样的地方在哪儿?

   袁佐:其他美术馆有一个想法,可能是想推动所谓中国当代美术的方向或者是中国当代艺术应该是什么样,或者说有的地方想做中国艺术的市场应该是哪个高,哪个低,在做这种事。但是中间美术馆的想法是想得很纯粹,他们想我们是不是能讨论一下什么是艺术,或者什么是我们自己,我们现在所能接受的绘画艺术,东西很简单,简单到不可以,他没有大的主义,没有大的要推动一个文化,他没有这样想,但是很纯粹、很自然、很天真,或者说是很简单。

 我们都喜欢吃中国饭

   雅昌艺术网:这么长时间合作,一起做展览给您留下比较深的印象是怎样的?包括投资方,一起工作的团队。

   袁佐:我们这几个人最有意思的一点就是大伙儿很熟。我们三个策展人,三个都是艺术家。我们不可以叫做专业的策展人,就是我们天天是做策展的,不是这样的,我们是艺术家,我们认为我们看到的什么是当代艺术,当代艺术有可能是什么样的,我们并不是说我们所有人的看法都一样,我们所有人的观念都一样,恰恰相反我们每个人的观念都不一样。每个人的东西的想法都不一样,虽然我们都是东方人,我们都是亚裔,托马斯是越南人,我和弗来德是中国人,但是他们两位都是十岁的时候就从自己的国家到了美国去生活,我也是在美国生活了有三十年,所以我们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西方人,我们也不是,我们也不认为我们是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因为我们没有,但是我们有我们个人的文化修养,我们有自己的艺术爱好,我们有个人的观点,我们有自己文化的相互影响,起码我们都喜欢吃中国饭,我们喜欢吃亚洲饭,我们每次在纽约看完画展以后都去大四川去吃饭,我们相互理解对方、接受对方,这个事情变得很自然,我就在想,假如说这个水,这是三个人的状态,假如说这个社会都可以非常自然地接受另外一方,接受第三方,我们这个社会将是一个多么美好的状态。我不觉得说要强调一种绘画的主义,强调一种艺术的风格将会给今天的艺术或者今后文化的发展带来多么大的益处,但是我反而是认为对于人的接受,对于不同的认识、不同观念的接受将会丰富我们人类文化的发展和人类文化的发展。

{nextpage}

  我们几乎没有投资方的概念

   雅昌艺术网:您在和投资方合作过程中有怎样的感受?

   袁佐:我们几乎没有认为谁是出钱的人,我们都在共同地做一件,我们是在创造一个东西,我们在创造新的小的,创造一个展览或者是创造一个方向,创造一个艺术的平台,这有大和小,我们从没有认为说这是一个投资方,这只是我的一个朋友,他想做一个非常开放式的艺术平台,我们是想做一个非常开放式的,非常包容的一个展览,我们没有这个想法说谁是投资方。

   雅昌艺术网:你们的价值判断和共同的理想是非常契合、统一,不存在这方面的隔阂或身份的隔阂,这个很难得。

   袁佐:没有,我们没有人管他叫黄总。我们大名直呼,叫他老黄,叫我老袁。我们是在创造一个新东西,这些外国艺术家跟他都是好朋友,我们一块去喝酒,我们一块在美国看展览,我们一起在中国听音乐会,大家都是生活的一个部分。

   不同于一般的策展方式

   雅昌艺术网:这样一个有架上也有装置,还有多媒体,是非常多元的展览。另外,艺术家区域文化背景都不一样。您是以什么样的线索把他们放在这样一个空间里面的?

   袁佐:首先找的这些艺术家大部分是朋友,我们都认识。我们相互一起要么一块教书;一起工作;或者是小孩在一块玩儿;或者是我们在一块吃过饭。我们做过展览,或者我们有共同的老师;或者我们有共同的朋友;这样形成的一个团体。而且我们都很能谈得来,我们这两天布展,每天布展到夜里十一二点、一点。第二天早晨六点钟在附近麦当劳吃早饭,大伙儿六点多钟就可以起来吃早饭,就聊天,谈各种各样的笑话。所以并没有感到大家是放在一起做一个展览,做一个文化活动,而只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写个五百字的文章就算是策展人了,我们这三个策展人不但挑画我们自己来,我们从纽约把画背来是我们自己,在这儿布展的三、四天,天天都在这儿,一直到夜里一点钟。

   雅昌艺术网:艺术家和策展人从工作方法上还是很大差异。

   袁佐:所以我跟另外两位,因为我在中国的时间长一点,他们两个在这儿来中国的机会少嘛。我就跟他讲中国一般的时候策展人是一个什么状态,他说正因为那样的策展人才有很多非常烂的展览,你可以去看我们挂画的方式,我不是说挂画上上下下有点儿移动,就是一个时髦,就是怎么样不同,但是这样的考虑,大家是考虑过了,他有不同的气场、不同的连续性、不同的状态,我们是一张一张地去考虑的,我们挂画的那两位艺术家也是我们参展艺术家,他们是美国大吼会博物馆展览部的最主要的大师,他是挂画的,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另外一个是美国纽约最著名的一个艺术运输公司,搬画、运画、裱画公司最主要的工作人员,他们两个人挂的所有的画。
{nextpage}

  雅昌艺术网:非常强,策展团队非常强。

   袁佐:摆画全靠他们,高低左右怎么样,虽然在我们平时想说挂上就行了,但是这个展览不是这样。

   雅昌艺术网:在一个全球化的背景下又有这样不同的艺术家,这种差异是您觉得特别有兴趣的吗?

   袁佐:我到中国来以后,最近三年,从三年前到清华美院开始教书,我做过三个展览,一个是哥伦比亚大学版画十年做一个展览,第二个展览是约翰沃克的展览,和这个展览“艺术中间”三个展览,我认为这三个展览在北京的艺术界还不算差,应该是对得起清华把我请回来教书这个事,我觉得我做得还行,我只碰过这三个展览,虽然我过去三年在清华美院美术馆当副馆长,现在不当了,但是我觉得其他的展览跟我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只有这三个展览是我亲自做、亲自策展,是我自己非常自由做的东西,还算是有水准的。

   结语

   从访谈中直接感觉到的是一群热爱艺术,有情怀的人在一起充满激情的做一件令大家骄傲的事情。艺术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固然能够带来了引人注目的投资机遇,但核心仍然是永远保持活力的艺术本身,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艺术为经济方面和非经济方面的投资提供了很高的回报率,为物质投资提供了风险较低且易于应付的、收益可观的、令人瞩目的机遇。非营利艺术空间对应的不是企业文化而是政府的艺术政策,那些大大小小的艺术空间,可以是艺术中心,可以是艺术家工作室也可以是其它的纯学术活动场所,都首先对应的是政府基金会,而不是直接与企业的合作或者与私人投资方的合作,只有这样,这些艺术空间才直接对学术负责,而其评估的标准也正是这种学术性。政府对非营利空间、美术馆的法规的建立才是艺术真正能够在非营利机构支持下发展的时候。有人把艺术家成长的环境比作桃园,而那个桃园就在非营利空间中。

 

 
  编辑推荐
·孟禄丁:“元”是初始,动态是生
·徐冰:《地书》表达的是普天同文
·艺术史学家加布:如何理解非洲女
·高鹏:回归与未来
·李然: 箭与靶——超越媒介的差
·巫鸿:中国美术对人类美术史做出
·行访山水 追嗅墨香——访画家汤
·超越观念的界限——王智远访谈
·【TANC专访】与巴塞尔艺术展总监
  精选图片
  信息排行
王庆松:我的态度就是我的作品
走近吴冠中---吴冠中谈话录:远
关于中国画的基本理念及现状——
走近吴冠中---吴冠中访谈录
方力钧:像野狗一样生存
马丹专访:走向虚幻世界的背影
黄晓华:非赢利空间最缺乏政策法
冯斌访谈:从水墨出发
尚扬:艺术是我一生最聪明的选择
南溪、冀少峰、郑荔三人谈
关于我们    |   美术家百科入驻    |   联系我们(总部)    |   版权及申明

版权所有©2010-2022 北京中外视觉艺术院丨中外美术研究院最佳分辨率 1024x768   
Copyright©2010-2022 WWW.CCAAB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20243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