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外美术网 > 学术学术对话

女性精神的永恒诱惑
信息来源:中外美术网 文章作者:网站编辑 发布时间:2012-11-01

  CONTEMPORARY ART :您个人是如何看待当代艺术中女性艺术家的地位和女性艺术的境况?

   顾振清: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圈子里,女性艺术家还是相当的活跃的。然而观众(普通公众和艺术公众)对待女性艺术家和当代艺术的关系多少有些误读。有人是把现代女性艺术家,或是把学院派的女性艺术家放在这个圈子里面,而非从艺术家的创作形态或是思路、态度以及立场来看待女性艺术家的调性。一些属于传承型的、学术型的,甚是自娱自乐型的艺术家都划到女性当代艺术家的范畴,其实是一个误区。还有一点,很多女艺术家是艺术作品的生产者,但并非是创新型的生产者,若这样,当代艺术的原创性不够的话,只能算是普通的艺术生产者,放入当代艺术家范畴必是不恰当的。在国内有成就的女性艺术家可以说是寥若晨星,像是60后的林天苗、尹秀珍等。特别有趣的一点是,在80、90后的女性艺术家里突然有一批人崛起。作为当代女性艺术的后起之秀,她们的视觉语言比较国际化,关注的问题和形式创新都是很个性化的,受到的商业冲击也较少,很重要的一点便是:早已把人性作为第一性,而把女性作为第二性,这样把第一、第二性混杂地交替使用,不同于前人,且扩展了工作的版图。她们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这点很令人欣喜的。70后的女性艺术家做到了上下衔接的帮助,像是崔岫闻、阚萱、段建宇、崔斐等。

   CONTEMPORARY ART :您觉得市场上对于女性艺术家的关注是否是积极的,很多藏家和市场上的购买者会考虑女性艺术家的个人经历,生育,家庭生活的情况,会对她们创作的持久性产生顾虑,您作为荔空间的负责人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顾振清:其实市场对于女性艺术家作品的关注并未有太多的倾斜性购买,还是从审美和需求出发;而且国内的收藏家,还是会更多地考虑艺术家在圈内的知名度和艺术家作品的投资回报作为衡量,很多女性艺术家的油画、雕塑作品都是他们的首要的考虑对象。而对于80、90后女性艺术家来说,市场一直很好。金融危机以后,她们大多从学院毕业,她们广泛的参与各样展览。包括像北京公社这样的艺术家代理机构也一直都有所作为。当然前景怎么样还是更看重于艺术家个人的创作历程。她们愿意自发地成长,而不是通过的市场的拔苗助长,所以她们的后期市场表现并非是由我们来定夺的。

   CONTEMPORARY ART :就当下的市场而言,有的女性艺术家受到追捧,有的则被边缘化,您是如何看待女性艺术家的个人生活经历(生育、家庭)和创作与市场之间的平衡关系?

   顾振清:我个人更偏向于认为对于成功的女性艺术家的个人经历(结婚、生育、家庭等等)这些问题都不成问题。即便是生育,她依旧可以指挥助手出方案,自己负责监工。像林天苗,甚至这些经历可能成为她独特的创作灵感。那对于80、90艺术家而言,这些问题都还未出现,很多女性艺术家得到的家庭关怀和教育背景的积累绝不亚于男性艺术家。而从个人经历而言,女性艺术家的经历(更早熟、开化也较早)也要多于男性艺术家。在中国这样的经济增长期和欲望横流的时代,女性艺术家不受制于养家的经济压力,所以才说这些问题都是不成问题的问题。

   CONTEMPORARY ART :您曾说过2000 年之后,中国女性艺术家的自我推进开始让人惊喜不断。能和我们分享一下您获得的惊喜吗?

   顾振清:就个例来说,我主持的“无差别”艺术家联展中的女性艺术家—冯琳,她的“嫌疑犯”作品的土豆监狱。没想到作为女性,她的作品能超脱出性别视角,关注现实政治;她会选择土豆这样上不了台面的材质来作为自己的创作素材,这也是女性的一种较为鲜活的特质,这些都是女性艺术家的长处。还有一位便是齐丽颖,她的影像装置,你在看作品的时完全无法猜测艺术家的性别、年龄或是国籍,因为她表现语言的成熟和视角的宽度都是很了不起的。我之所以很喜欢这些,是因为这些女性艺术家大多不会按牌理出牌,有自己表达的自主性,而这种自主性会导致她们自主创新的爆发。

   CONTEMPORARY ART :当下艺术市场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盲目性,更多的人会认为这是处于文化转型中的中国当代艺术学术梳理与艺术批评的缺席,您是如何看待的?您不觉得还会是市场先导性的吗?

   顾振清:确实会有很多这样的问题,现在很多购买女性艺术家作品的收藏家或是投资者,他们购买的参数都是很奇特的:会考虑艺术家是否受过本科教育、已有画作几百幅、坎坷的经历等等。女性艺术的批评和研究确实都是很缺乏的,对于女性艺术的很多描述都是有失偏颇的。传统艺术的传承,或是学院艺术都混杂在一团,缺乏一个学院艺术的梳理架构。但是我个人认为这种梳理和架构一直都在进行和发生,因为优秀女性艺术家的创作力量和队伍都扩容了。不会,我个人还是觉得是创作引导市场,而非是市场引导创作。比如这次“无差别”艺术家联展,很多艺术家都是没有和画廊合作的市场经验,也没有拍卖记录的,但还是引起了市场上收藏大鳄的注意。

 

 
  编辑推荐
·孟禄丁:“元”是初始,动态是生
·徐冰:《地书》表达的是普天同文
·艺术史学家加布:如何理解非洲女
·高鹏:回归与未来
·李然: 箭与靶——超越媒介的差
·巫鸿:中国美术对人类美术史做出
·行访山水 追嗅墨香——访画家汤
·超越观念的界限——王智远访谈
·【TANC专访】与巴塞尔艺术展总监
  精选图片
  信息排行
王庆松:我的态度就是我的作品
走近吴冠中---吴冠中谈话录:远
关于中国画的基本理念及现状——
走近吴冠中---吴冠中访谈录
方力钧:像野狗一样生存
马丹专访:走向虚幻世界的背影
黄晓华:非赢利空间最缺乏政策法
冯斌访谈:从水墨出发
尚扬:艺术是我一生最聪明的选择
南溪、冀少峰、郑荔三人谈
关于我们    |   美术家百科入驻    |   联系我们(总部)    |   版权及申明

版权所有©2010-2022 北京中外视觉艺术院丨中外美术研究院最佳分辨率 1024x768   
Copyright©2010-2022 WWW.CCAAB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20243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