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外美术网 > 中外聚焦

首届亚洲双年展暨第五届广州三年展将开幕
信息来源:中外美术网 文章作者:网站编辑 发布时间:2016-02-24

“首届亚洲双年展暨第五届广州三年展”新闻发布会现场
总策展人,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担任(右)
主策展人之一,中国美术馆研究与策划部主任张晴(左)

“首届亚洲双年展暨第五届广州三年展”新闻发布会现场

  2015年12月6日下午,“首届亚洲双年展暨第五届广州三年展”新闻发布会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经过两年的紧张筹备,“首届亚洲双年展暨第五届广州三年展”将于2015年12月11日在广东美术馆开幕。此次三年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外联局、文化部艺术司和广东省文化厅为业务指导,广东美术馆为主办单位。展览以“亚洲时间”为主题,以“一带一路”为指导理念。通过策展团队的提名推荐和严格筛选,来自中国、韩国、印度、日本、新加坡、印尼、伊朗、伊拉克、黎巴嫩、以色列、俄罗斯、波兰、奥地利、意大利、德国、法国、荷兰、英国、芬兰、美国等20个国家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家共计47名/组将参展,展出作品涵盖装置、影像、绘画、摄影等多个艺术领域。本次双年展是中国本土面向世界,首次以“亚洲”命名的艺术双年展,也将成为亚洲最大规模的双年展之一。

莎拉•施 《日历系列》 装置 尺寸可变 2013–2015 (美国)

一、全球化语境探寻亚洲意识的原点与记忆亚洲时间引领亚洲艺术的自主出场与价值重塑
  随着政治文化的多元发展、亚洲经济的崛起、艺术生态的开放,亚洲文化逐渐走向世界的前台,亚洲的现状与未来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亚洲艺术不仅作为亚洲问题与意识的重要表征,更成为全球化问题的集中代表。

  如果对这一现实做进一步追问,首先要回答的是何为“亚洲意识与亚洲经验”。这一追问涉及两个基本问题,即什么是亚洲?什么是亚洲艺术?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关系到亚洲各国策展人,如何认识亚洲及亚洲艺术的现状以及发展的趋势,以及如何通过展览策划呈现亚洲自身的特点,从而推动亚洲艺术的发展。

  亚洲作为一个概念,在18世纪或是更早的时候,是欧美人在讨论远东地区时的地理名字,是被命名的“亚洲”。尽管近代以来整个亚洲国家都在意图为亚洲文化、民族独立,乃至艺术在世界上的独立不懈努力,但在文化意义分享的过程中,话语的差异使得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和以亚洲为代表的东方长期以来发展并不平衡,亚洲本土意识普遍缺乏。另一方面,与20世纪以来,西方艺术相对一致的艺术景观和逻辑明了的变化线索不同,亚洲国家宗教信仰和政治制度多元、经济发展和文化根源的诸多差异,其艺术的实践形态必然不同,使得亚洲艺术长期难以呈现清晰的自我面貌。这构成了此次亚洲双年展的一个背景。

  从当下的历史情境来看,亚洲美术的发展无疑处在由高到低的三个层次:经济的全球化、亚洲的认同、作为民族国家而存在各个独立国家的发展。但是从近几十年亚洲各国艺术展览的呈现来看,清晰地说明一个事实,亚洲美术馆界和亚洲的策展人更关注第一和第三个层次。没有一个感召力的概念去思考亚洲及亚洲艺术的问题,对内主要表现在亚洲人如何认识自身,进而亚洲当代艺术在题材上、表现技巧上、语言风格上如何表现出本国国情形成的价值主张、本体主张、程序主张和规范主张。对外主要表现为亚洲当代艺术面对欧美为中心的艺术价值体系,怎样摆脱西方系统的模式而确立一个崭新的亚洲艺术形象。

胡项城 《又是森林遍大地》装置 尺寸可变 2015 (中国)

  另一个不容忽略的现实是,亚洲经济的快速崛起为亚洲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二战后日本的复苏,“四小龙”的发展,西亚产油国的杠杆作用,1979年中国的改革与1990年印度的改革都使得世界的经济重心开始逐渐转移,随着亚洲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进入全球视野,“中国”概念亦慢慢浮现出来。经济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使得中国的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如何在与亚洲邻国的多种关系中,增大文化的影响力,扩大话语的主导权,成为中国对外文化传播最亟需解决的重要命题之一。作为亚洲重要国家的一员,中国对亚洲当代艺术现状的梳理、对亚洲当代艺术未来的发展有较强的主导性。中国呼唤自己的亚洲双年展,通过中国文化和亚洲独特的位置和影响力来搭建文化沟通的平台,展现自身对于亚洲问题的关注,对于全球化的回应。一方面在中外比较的视野中,展现亚洲视觉艺术多元化的结构,丰富的艺术表征及其在亚洲当代社会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另一方面突出中国当代艺术在全球化语境和中国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的自主出场和价值重塑。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艺术的回应与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紧密相连。

  本次亚双展以“一带一路”作为指导理念,“一带一路”清晰描述了地理上的“亚洲”在各个国家的链接点,它明确了“亚洲时间”的坐标,它并非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一种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导。本次展览将从“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出发,以亚洲为基点,以一带一路为区域,以亚洲问题为支撑,展开对亚洲时间的追寻,通过“亚洲时间”的主题,将“一带一路”与世界的过去和当下的文化相联系,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美术馆和策展人合作,共同打造文化包容的新型合作方式,以此体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带来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也使共同打造广东美术馆提出的“亚洲问题,全球表达”的展览新模式成为可能。

原弓 《周公土收藏计划•痕迹》 装置 2015(中国)

二、区域时空承载多元文化亚洲视野校准“世界时间”
  正如阿拉伯裔学者爱德华·萨义德在《东方主义》一书中指出,西方视野中的所谓东方是西方人精心“虚构”且充满偏见的产物。“西方”成为支配性力量的代名词。我们清醒地观察到,目前欧美国家正主导着艺术双/三年展机制的话语权,国际诸多大型艺术展如威尼斯双年展、光州双年展都是一种“大国际”意识的产物,均以西方艺术观念为中心,以与西方艺术接轨为标准,或是资源分散,或是主题重复。基于此,策展团队共同指出,首届亚洲双年展暨第五届广州三年展的主题是“亚洲时间”,它真实呈现了本次亚双展对于东西方内在冲突及相互依存关系的基本判断:一是西方的、全球视角的“世界时间”(包括:加速、急速、可见性、枯竭、超越/进步的现代性、超资本主义、知识生产和经济等),二是与之相对的亚洲时间(包括:平静、思考、专注、多样的现代性以及对价值观和智慧的重视)。其中所蕴含的东西矛盾或许带来了一种必需的竞争性刺激,而也正是在融合与碰撞、区域与全球、传统与当代、个体与国的博弈中,亚洲艺术和中国话语才能展开自身的塑造路径,并由此重塑当今亚洲对时间的发现与感知。从这个角度出发,首届亚洲双年展暨第五届广州三年展希望能引起对现今“世界时间”的反思,其目的并不在于以另一种时间形式取而代之,而是要破除以自我中心、排他和扩张的逻辑。因此,展览主要着重于本土视野对亚洲时间的理解,最终目的则是以亚洲视野重新校准现存的“世界时间”基准。

  广东美术馆颇富雄心的“亚洲双年展”策展计划早已在这一判断下起步。2013年9月11日至13日,为了检验自身在全球的影响力,广东美术馆成功举办了国际首届“亚洲美术策展人论坛”,为首届亚洲双年展提供了坚实的背景和资源。该论坛得到国家文化部的高度认同并将其列为“亚洲美术馆馆长论坛”的子项目,视之为“亚洲美术馆馆长论坛”在亚洲美术策展方面的细化和专业延伸。这是广东美术馆针对亚洲艺术,面向世界在高层次场合发出的号召性声音,是自身对全球焦点的思考与回应;也体现了广东美术馆从本土向国际转型的学术思路。来自亚洲和欧美各国的顶级博物馆、美术馆和艺术机构的80多位馆长及资深策展人就亚洲艺术发展问题展开了对话。参会的艺术机构包括亚洲24个国家和地区的美术馆,如中国美术馆、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日本大阪国立美术馆、新加坡国立美术馆、印度国家现代美术馆等。以及欧美8个国家,13个重要的美术馆,如英国泰特现代艺术博物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等堪称全球美术馆标杆的机构和英国伦敦大学考陶尔德艺术学院、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等。一些西亚、南亚、中亚等此前鲜与中国有艺术往来的国家,也派出重要馆长或策展人出席此次论坛,共有35位代表在论坛上宣读了提案,82位代表参与了圆桌讨论。这是建国以来亚洲艺术在中国本土面向世界的首次集体发声。仅就参会代表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提交议题的质量两方面,已见出本次论坛足以代表亚洲策展的最高学术水平。论坛以“亚洲意识与亚洲经验”为议题,形成了《2013亚洲美术策展人论坛之〈广州共识〉》。广东美术馆在共识中强调亚洲本土意识,强化亚洲自身的艺术情境,希望突破西方既有的语言定式,回归亚洲文化自身;在亚洲自身的问题上,找到亚洲国家之间的共同点,根据亚洲本土文化的现状、丰富性、差异性,重新建立亚洲整体背景下的协调机制,探寻亚洲艺术生态的新规则。也正是在这个纲领性文件中,确立了2015年由广东美术馆代表中国和亚洲,主办首届亚洲双年展。

郑恩瑛 《瀟湘八景》 影像 15分钟 2015 (韩国)

  从“亚洲人看亚洲”到“欧美人看亚洲”,再到“世界看亚洲”,是广东美术馆开启的思想路径,它打开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视野,我们总是习惯回到历史的时空去探寻路经的原点,因为我们不能忘记在二战期间以及二战结束之后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为了对抗欧洲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亚洲大部分地区掀起了民族独立和解放的热潮。在被殖民被剥夺的意义上,亚洲人曾经共享过一段苦难的情感记忆。尽管这段记忆只是一段有限历史的产物,不足以取代亚洲的多元性,却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想象。如果说在西方作为“他者”仍然支配亚洲各国艺术发展这一点上,亚洲反而成了一个共同体,那么当我们从后殖民的语境来考察亚洲美术的话就会发现亚洲的策展人在西方化与抵制西方化的冲突和矛盾中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而正是这种努力从整体上影响了亚洲艺术的发展,也塑造了亚洲艺术的品格。它提示了三个可能,即在西方化和抵制西方化的冲突和矛盾中,亚洲可能从俯视“他者”到从“他者”的角度考虑跨文化传播的视角转换,可能在本土性和民族性中形成较为强势的联盟,可能从区域向国际转型。

  不能不回到广州这个生产亚洲论述的特别空间。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有艺术生长的特殊土壤。广州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两千多年长盛不衰的外贸口岸,也是两百多年来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首接站。这个曾一度成为清朝中国唯一对外开放港口的城市,拥有多重相互重叠的历史记忆与历史感觉。独特的百越文化底蕴和海洋文化特征,加上与中原文化、海外西方文化的不断交融,使广州在文化形态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成为亚洲气质的重要代表。在这里,借助于特定的历史空间,我们可以辨认内敛多种文化并浓缩了历史紧张的生活场域,追踪人们通向亚洲、走向世界的足迹。生长于岭南艺术生态群落中的广东美术馆在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急速的城市化进程的当代语境中,面对发展中的问题,自然而然地从本土联想到了亚洲——共性的改变发生在亚洲的每一个角落。有鉴于此,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和邀请的艺术家并不局限于亚洲范围,而是在世界范围内吸纳了20个国家的47名/组艺术家参与其中。为了让艺术家更有针对性地为“亚双展”进行创作,更深入挖掘广州本土元素,寻找广州、中国、亚洲、世界之间的特别关联,广东美术馆也特设包括普拉尼特·索伊的《图样的迁徙》、“健身计划”(The Body Building Project)的《重置》(Reset)等在内的多个驻地项目。在2015年这个特殊的时间点,广东美术馆首次使亚洲双年展与广州三年展相重合,展览作品将呈现亚洲历史、文化、贸易,以及当代亚洲面临的问题,直面亚洲的历史与现实,困惑与希望,通过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美术馆和策展人的通力合作,共同打造“亚洲问题,全球表述”的全新展览模式。这是区别于亚洲其他国家举办的各届有关亚洲话题的双/三年展的最大不同之处。

唐•安吉 《共性影像》 装置 尺寸可变 2015 (印尼、荷兰)

  正是在切身经历了走进历史和把握未来的探索与反思后,我们确定用 “亚洲时间”这一看似近乎平和的主题,提倡一种与西方相区别的自我表达。这并非要激情地呼唤“亚洲意识”的觉醒,也并不是简单地以本土话语对抗西方话语,更不是亚洲艺术向外争取艺术价值的一种普通策略。如果说广东美术馆在第四届广州三年展的启动展上关注的是全球语境下的亚洲人感到的焦虑和希望,2013年主办的国际首届“亚洲美术策展人论坛”,看到了契机之外亚洲发展的共性问题,此次首届亚洲双年展暨第五届广州三年展则是正视当代艺术的实验和人类文化的新观念都在“艺术双年展”的模式中潜移默化地滋长,体现在了亚洲艺术家在艺术创造层面重新思考后更为理性的态度和更具耐心的等待,凝聚了广东美术馆对于亚洲思想之源的思辨与创新。作为时间概念的“亚洲”,贯穿了多个世纪的人口流动性所产生的跨文化交流和各种文化之间的互动,它以“世界时间”为参照,将对于亚洲形态上的思考延伸至地理与人文概念之外。我们希望亚洲艺术能在沟通与对话中,直面中西双方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探寻既有本土特色又有普遍共性的艺术文化特征和行为,真正开拓跨文化的公共空间。

三、学理出发从“亚洲时间”追问亚洲原理凸现当代艺术的可能与想象
  亚洲双年展,作为一个艺术探索的主题,尤其凸现了当代艺术潜在的可能性。由于现实的国际局势调整和经济格局的变化所导致,亚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如果说在现实格局中已经得到了确认,知识与思想的认知却并未同时并进。亚洲作为一个话题,尽管在近年来的学界方兴未艾,它的轮廓、内涵、表象与原理,尚未能得到有效的确认,更没有产生明确的共识。人们使用“亚洲”这个词汇,只不过是在追认现实中已然兴起的“亚洲复兴”趋势而已,在思想上、理论上,亚洲还没有得到主体性的论述和分析。或许正是由于这种状况,使得“亚洲”主题与当代艺术的结盟具有了特别的意义:当代艺术需要非直观的想象力,“亚洲”也同样是一个依靠直观感觉无法处理的理论命题。

  正因如此,自2014年3月以来,广东美术馆围绕“寻找亚洲”的主题先后组织了4次学术会议,3次策展人会议,围绕“亚洲的历史与现状,亚洲概念的梳理”“亚洲当代艺术的呈现”“亚洲想象的原理”“广州连接亚洲的历史渊源”“关于亚洲双年展的初步构想”“艺术的形状(亚洲当代艺术的发展现状与态势)”“‘华人’与‘亚洲’”和“关于亚洲的‘知域’”等专题进行提案发言和讨论,从学理出发,我们试图在多数亚洲国家组合起来的版图上,寻找那些可以让我们打开视野的媒介。

主策展人:汉克•斯拉格

策展人:乌特•梅塔•鲍尔

  2014年3月,广东美术馆召开了首次学术研讨会,邀请了13位欧美资深策展人和中国学界研究亚洲问题的人文学者联席会议,为亚双展举办的系列学术讨论规定了“寻找亚洲”的主题。广东美术馆把这个起点看作是一个极具启发性的思想史“事件”,不仅因为它孕育了丰富的可能性,更在于它暗示了亚洲需要以高度的理论想象力加以呈现,而不仅仅是对一个地域性直观状态的模仿,这正与挑战人类直观鉴赏习惯的当代艺术精神相契合。

策展人:金弘姬

策展人:莎拉•威尔逊

  2014年5月,亚洲6国10位策展人与国内一线的亚洲学者展开对话和讨论,对亚洲当代的艺术现状进行了摸底,拟定了首届亚洲双年展的目标、主题和学术架构。2014年10月,第三次学术研讨会,邀请了享誉国际学界的韩国学者白乐晴、日本学者滨下武志;活跃于东亚知识界的韩国重要学者白永瑞、中国著名的哲学家陈嘉映等人文社科学者,力图推进前两次研讨会提出的问题,并且强化对于亚洲命题的理论探讨,从中找到突破的线索。事实上,通过对东北亚和东南亚历史状况的对比和讨论,开启了把亚洲原理与普遍性的重新定义结合起来思考并建构相应理论的可能性。

学术主持:孙歌

  经过了上述三次学术研讨会,最终选出了一个具有全球视野的策展团队,由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担任总策展人,学理版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孙歌担任学术策划和学术主持;展览版块由一个具有全球视野的策展团队担纲,由中国美术馆研究与策划部主任张晴、荷兰乌特勒支视觉艺术与设计研究生院院长汉克·斯拉格为主策展人,韩国首尔美术馆馆长金弘姬、新加坡当代艺术中心CCA艺术总监乌特·鲍尔以及英国考陶尔艺术学院教授莎拉·威尔逊为策展人。

  在同月进行的第一次策展人会议上明确了各个策展人的分工和总体预算,对展览结构、主题、参展艺术家数量做了初步讨论,讨论了经费的可行性和额度并达成初步共识,随后在广东美术馆召开了首届亚洲双年展暨第五届广州三年展新闻发布会。这也是主策展团队的首次公开集体亮相。发布会受到海内外媒体的关注,20余家媒体机构近50名记者到场采访。

  2015年3月在第二次策展人会议上,确定了首届亚洲双年展暨第五届广州三年展的主题为“亚洲时间”(Asia Time),并以“一带一路”战略思想作为此次展览的指导理念,明确了有关亚洲意识和“一带一路”知域和区域两大范畴,指出艺术家的选择在一带一路的区域里进行,展览的问题点在亚洲的知识区域中展开,既延续了在寻找亚洲的主题下探讨,同时又把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扩展到一带一路的区域中来,使得本次亚洲双年展对亚洲问题的探讨,借助一带一路成为全球性参与的行为,也使“亚洲问题全球表述”这一广东美术馆在2013年就提出的核心理念真正成为现实。其后于4月举行第四次学术研讨会,国内亚洲问题的一线学者就广州与全球的历史、现状,与一带一路的关联展开了由个案到全体,由个性到普遍性的研究。7月广东美术馆再次召集第三次策展人会议对亚双展的具体细节,可能存在的问题,做了全面深入细致的讨论。

  两年的持续探索,使我们认识到亚洲不仅需要寻找,而且需要创造。“区域”和“知域”之间的重叠与背离关系为“亚洲时间”提供了新的启示。本次首届亚洲双年展暨第五届广州三年展期间,将同期举行学术研讨会,不仅是对前几次学术会议的延伸和总结,更将开启新的议题。广东美术馆将再次让人文·社会科学学者与当代艺术结盟,特别是借助于双年展的形式把这些领域的探索成果与艺术展览结合,深度展现当代艺术的探索性格。

  展览将从农耕时代起步,展现亚洲经历城市化,走向后现代和数字化、媒体化的历程,这构成“亚洲时间”的横向维度。在纵向维度上,展览探索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关系,亚洲的身份认同、女性主义,种族、宗教、社区等核心命题,将成为我们考察亚洲的根基,对这些问题历时性地呈现,显示了我们对于亚洲历史、现状与未来的基本判断。展览将以多媒介形式(装置、影像、绘画、表演等)综合运用为核心,不仅实现多种媒介形式的混搭,还将从观众体验的角度出发,增强作品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多维度可体验的展览定位,将会带领全球的人们走进生动、鲜活的亚洲艺术。广东美术馆努力寻找亚洲的落点,用“亚洲时间”把时代流动的进程与“一带一路”国家自身文化的时间性,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差异性联系起来,并在差异中指出亚洲未来发展的方向。

  广东美术馆相信,时间的积累必将产生力量,也将推动历史的指针。我们呈现“一带一路”整体国家的文化面貌,不仅展现亚洲地区的一带一路文化的独特性,也在“亚洲时间”的框架下,通过一带一路展现全球的丰富性。

  广东美术馆相信当代艺术是一个颇为立体的艺术门类。它不仅提供艺术想象的空间,也提供理论思考的维度。更重要的是,它突破形式本身的约定俗成,让想象力发挥到极限,把艺术的触角伸向了历史和社会。

  广东美术馆相信,只有当亚洲成为多元的普遍性所产生的载体时,它才能够成为原理或规律性的认知。这或许是历史赋予亚洲的使命,而完成这个使命,却不仅仅是亚洲人的任务,而是人类的共同课题。

首届亚洲双年展暨第五届广州三年展将开幕

 
  编辑推荐
·在春天里,再看一次梵高
·丹尼斯:与团队MaDenart的创新才
·中国私人美术馆自我造血仍难行
·比利时艺术家指责叶永青抄袭,叶
·当艺术介入乡村——中国乡村在地
·以蒂勃·柯瑟努斯为例,看匈牙利
·自由港——最大的无人参观的博物
·西安2017中国当代艺术研讨会引发
·空降八爪鱼:城市中的充气雕塑
·首届亚洲双年展暨第五届广州三年
  精选图片
  信息排行
为什么“搜索”未来力量?
毕加索:从“被蔑视”到“时代伟
九成艺术品裸奔 8亿多蛋糕无人敢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一位艺术
范曾臭骂黄永玉:蝜蝂外传——为
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童慧明
VOGUE五周年精粹展,盛大开幕
胡介鸣: 一分钟的一百年
法国艺术品“股市”以开张
宋庄艺术节:三火烧木 毁 还是三
关于我们    |   美术家百科入驻    |   联系我们(总部)    |   版权及申明

版权所有©2010-2022 北京中外视觉艺术院丨中外美术研究院最佳分辨率 1024x768   
Copyright©2010-2022 WWW.CCAAB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20243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