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外美术网 > 学术美术视野

蔡茂友书法讲坛《大唐书法赏析》第1讲——法度森严的唐代书法
信息来源:中外美术网 文章作者:网站编辑 发布时间:2015-02-04
纵观中国社会发展史,唐朝以其国运昌盛、经济繁荣而雄居中国封建王朝的顶峰,而且与当时的世界各国相比,也是绝无仅有的。唐文化正是在这空前雄厚的经济实力的基础上承袭和突破六朝文化的陈规旧俗而繁荣起来的,博大恢宏,辉煌灿烂,蔚为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奇观。唐代文学、美术、音乐、宗教、医学、自然科学等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书法也是在继承两晋六朝文化遗产的同时,形成了气势磅礴、法度森严的艺术特色。繁花似锦,百家争雄,唐代书法的鼎盛完全可以与晋代媲美。
   唐朝统治者对书法十分重视,强化了书法的社会功用和社会地位,并设立了专门培养书法人才的“书学”,即唐代最高学府中六种学校(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之一。设立书学,是唐代的创举,为唐代书法人才济济、名家辈出在制度上提供了保证。而提及唐代尤其是初唐书法,唐太宗是一位不可不提的关键人物。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一代明君,而且是一位很有艺术造就的书法家,他书学右军,而英俊雄迈之气超过右军。他首创以行书入碑,可以称得上古今帝王书法之冠。唐代帝后善书者除唐太宗外,还有唐高宗、睿宗、明皇、肃宗、窦后、武则天等、他们对书法的笃诚追求更使文人墨客趋之若鹜。
   初唐书法因唐太宗酷爱王羲之书法而以崇王为主。据记载,李世民不惜重金搜罗王羲之的遗墨,每得书圣的字帖墨迹,必让王子王孙们临摹,而且每帖都要临写五百遍。太宗死后还将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真本作为陪葬物品埋入地下。武则天篡权之后,也是多方求索羲之遗墨。一时间,朝野上下俱崇右军之法。虞世南是崇王的旗手,他师从右军后裔智永,为王书的嫡系传人。而属北派的欧阳询、褚遂良也为了迎合皇上的癖好,临习王书。
   但是这种崇王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各家摹写的《兰亭序》不仅行数、每行字数都不曾变动,即使是右军写错写漏的字,也是照葫芦画瓢。这说明初唐学王是带有一定的被动性和奴性的。初唐书法囿于两晋的桎梏,尽管出现了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杰出的书法家,在字的结体上易方为长方面作出了一些贡献,但总的来说,创造力受到极大的制约。
      中唐改变了初唐的守旧做法。颜真卿一改魏晋和初唐的瘦硬书风而追求肥美华贵,气度恢宏,结体茂密,用笔浓秀。但是,他矫枉过正,字体肥厚敦实(有人就指责颜真卿楷书如土馒头和乱坟冢),以至于中唐末期的柳公权和沈传师掀起了矫正肥厚之失的浪潮,连字体肥俗的唐明皇也不能幸免。
    时至晚唐,国力衰退,藩镇割据,烽烟四起,民不聊生,士大夫也在干戈战乱中挣扎,书法的发展受到强烈的冲击,渐渐走向衰败。但由于中唐书法之盛,遗风余波还影响深远,于是也有一些书家崭露头角。而特别受人称颂的是五代的杨凝式,兼采颜柳、上溯二王,在离乱之余,独具升平之象,成为一代名家,并对宋书有很大的影响。此外,五代善书者还有僧彦脩、李煜。
    唐代书法的鼎盛可以说是空前的。据马宗霍的《书林藻鉴》记载,能书者就有 245 人之多。其中不乏大家,如初唐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李邕、陆柬之、张旭、怀素、孙过庭、高闲、李阳冰等。而大量民间无名书家尚不在其列。唐代书法不仅影响后世,而且远播东瀛。日本圣德太子、圣武天皇、光明皇后的书法颇有唐法的风采。日本书法史上的“三笔”也不例外,其中的空海、橘逸势二人还亲自来到唐都长安学习过中国书法。唐代的书法之盛还表现在书法理论的建树和书评的繁荣。著名的有欧阳询的《八诀》、《用笔论》、《结字三十六法》,李世民的《论书》,孙过庭的《书谱》,张怀瓘的《书断》,颜真卿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韩方明的《授笔要说》,窦灵长的《述书赋》和张彦远的《法书要录》。
   唐代书学的确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但是清代康有为却认为唐代书法继承陈、隋遗绪之一二,没有创新,专讲结构,整齐过甚。近人祝嘉也认为唐代书法雄厚之气已失,不如六朝。但是历史终归是历史,它有自己的本来面目,唐代书法的繁荣决不会因为几个人的好恶而“衰败”。

柳公权书法精品欣赏


唐代书法家怀素书法欣赏


唐代书法家敬客 书法特为瘦劲 法度可寻
 
  编辑推荐
·文艺复兴艺术与科学观念下的丢勒
·超越古今——齐白石的“草虫画”
·巴斯奎特:一位涂鸦艺术家的起落
·高居翰与中国画史研究散议
·抽象的寓意——从蒙德里安绘画谈
·节奏之美——读朱耷《仿北苑山水
  精选图片
  信息排行
汤哲明:徐悲鸿回顾和批判
贾方舟:谈油画家吴冠中
廖上飞:中国特色的艺术媒体
锦灰堆,工笔绘成中式“波普”
节奏之美——读朱耷《仿北苑山水
“玲珑塔艺术展:宋庄+云南青年
京津画派:独领风骚热半边
西方抽象主义艺术纵览
艺术媒体发展脉络:2000年后网络
阿基莱:对无限的思念
关于我们    |   美术家百科入驻    |   联系我们(总部)    |   版权及申明

版权所有©2010-2022 北京中外视觉艺术院丨中外美术研究院最佳分辨率 1024x768   
Copyright©2010-2022 WWW.CCAAB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20243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