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外美术网 > 学术学术对话

卢延光:中国美术馆应带头改革
信息来源:中外美术网 文章作者:网站编辑 发布时间:2013-01-15

  "西方国家级美术馆经常展出的都是那些历史上有地位的艺术家精品。要改变美术馆的怪圈,中国美术馆必须带头改革,不能总是再让经典躺在库房里'睡觉'了。"--卢延光

  广州艺博院位于白云山脚麓湖岸边,总投资近两亿元人民币,是全国独有的集多位艺术家名人馆、专题展览馆、交流展览馆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艺术类博物院。作为筹建人之一及首任院长,卢延光为广州艺博院的建设及发展付出了颇多心血,且设定了诸多先进的运营理念。只可惜,因各种原因,他的理念一一落空。至今,他仍对广州艺博院及中国美术馆事业的发展,仍在进行着深入的思考。

  艺博院其实应称呼为“美术博物院”

  收藏周刊:在您眼里,美术馆的作用是什么?而中国美术馆的发展又呈现了怎么样的景象?

  卢延光:收藏历史经典,展示地域及人类文明,展现人类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中国的美术馆事业还不到一百年,和西方比,我们还处于“山寨”、“模仿”的阶段,目前仍未到全民普及的阶段,只是美术小圈子的戏台,或极少数艺术爱好者的会所而已。

  收藏周刊:您是广州艺博院的首任院长,筹建的具体背景与初衷是什么?

  卢延光:我1992年开始担任广州美术馆的馆长,刚上任就收到赖少其先生的一封信,说准备捐一批作品给广州,同时建议广州建一个更大规模的“羊城美术馆”。你可知道,当时广州美术馆在越秀山上,面积仅仅200多平方米,多么寒碜啊。后来,我就召集欧初、林墉等人,最终形成了一个政协提案,市政府当时就接纳了这个提案,当时的市长黎子流亲自拍板。

  收藏周刊:广州艺博院从筹建到开馆,您对此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

  卢延光:支持发展艺术事业,政府及领导人的意识与眼光很重要。如果政府没有意识,艺术界再处心积虑都无济于事。

  收藏周刊:现在回忆艺博院的筹建,您觉得留下了哪些遗憾?

  卢延光:就整个城市发展格局看,艺博院位置较偏,且处在高架桥下面,很煞风景。而你去西方看看,美术馆都是建在市区的核心地带。另外,不该称呼“广州艺术博物院[微博]”,而是“美术博物院”,定位上应突出美术,这样可保持纯粹性。中国美术馆鲜见经典作品展,非常奇怪收藏周刊:据了解,广州艺博院原来有一个很大的珍品展览馆,现在却成了普通展览馆了,具体的情况是什么?

  卢延光:广州艺博院的古代藏品非常丰富,明清书画都有一万多件,不乏石涛、八大山人的精品,这是国内很多美术馆难以相比的。另外,艺博院还收藏了很多广东美术史上的力作,都是很有地域品格的代表性作品。你说,我们是不是应该首先将这些精品展示给大家看呢?于是,建馆起初我就决定把艺博院最大的场馆拿出来做“珍宝馆”,永久展览大师级作品。而遗憾的是,我刚离开艺博院,这个“珍宝馆”就没了,变成了普通展览馆,让当代艺术家轮番上演。

  收藏周刊:现在这个普通展览馆展示的作品如何?艺术水准应该不低吧?

  卢延光:我一直常去艺博院参加艺术家个展的开幕式,总体来说,这些展览的艺术水准还是不错的,基本上没有出现让人大跌眼镜的画家与作品。据我了解,广州艺博院及广东美术馆等单位,在选取艺术家做个展时都有一个把关的程序,而非胡来。但是,应该控制当代艺术家个展的数量,多让历史上的经典重见天日。这个主辅关系必须摆正,可惜国内绝大多数美术馆都没有做到。

  收藏周刊:的确如您所言,包括中国美术馆在内的大多数美术馆成了展览馆,丧失了美术馆的其他功能,而又该如何改变这样的状况呢?

  卢延光:中国美术馆完全不像一个美术馆,成了彻头彻尾的展览馆,全国数百艺术家在那里轮番展览,而鲜见经典作品展,非常奇怪,这搞坏了美术馆的生态。而西方的国家级美术馆绝对不是这样,人家经常展出的都是那些精品,那些历史上有地位的艺术家。要改变美术馆的怪圈,中国美术馆必须带头改革,不能总是再让经典躺在库房里“睡觉”了。如果连中国美术馆都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中国的美术馆事业就永无出头之日了。

  政府拨收藏经费,一年一个亿都不算多

  收藏周刊:记者采访了解到,美术馆频繁展出当代艺术家作品一个很大的初衷是,通过收取展览费补充美术馆的经费。您如何看这样的现象?

  卢延光:这就涉及到中国的美术馆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收藏经费实在少得可怜。我在任广州美术馆及艺博院院长的时候,一年的经费最多才50万元,最少则几万元。早在1996年,我去美国考察,了解到洛杉矶美术馆的经费多得惊人,政府一年的投入达到了1600多万美元,相当于我们国家当时一年所有的文物经费。现在从国家到地方,都开始重视美术馆及文博事业,释放了很多积极的信号,但远远不足。

  收藏周刊:在您看来,对于广州艺博院这样的市级美术馆,政府应该投入多少才算合理?

  卢延光:就收藏经费而言,一年一个亿都不算多。你想想,现在市场多热啊,大师级的作品动不动就上千万,甚至上亿元。而政府就拨几百万,怎么去市场上买东西?而一旦一个美术馆连精品都买不来,都收藏不了,那还叫美术馆吗?一个城市还能叫文化名城吗?这反映出文化部门对美术馆的功能还没有充分的了解。没有这种认识,你叫他们如何做?中国官员出访欧洲名城,当地政府都乐意带他们去参观美术馆和博物馆,津津乐道于有毕加索、马蒂斯,而有些官员往往还不知所云。

  收藏周刊:如果您还在任广州艺博院院长,还会做哪些改革?

  卢延光:首先,恢复“珍宝馆”。其次,到处“抓人”看展览,联系学校、工厂、写字楼、机关,让市民都来看展览。最后,壮大推广部,广招义工,给大家做解说员,而不是让大家走马观花地走一遭。归结一点,让去美术馆看展览成为生活的习惯。这对于艺术市场的真正勃兴,对于全民文化素质的提升,都是根本性的命题。如果连最基础的工作都做不好,何谈文化复兴?

 
  编辑推荐
·孟禄丁:“元”是初始,动态是生
·徐冰:《地书》表达的是普天同文
·艺术史学家加布:如何理解非洲女
·高鹏:回归与未来
·李然: 箭与靶——超越媒介的差
·巫鸿:中国美术对人类美术史做出
·行访山水 追嗅墨香——访画家汤
·超越观念的界限——王智远访谈
·【TANC专访】与巴塞尔艺术展总监
  精选图片
  信息排行
王庆松:我的态度就是我的作品
走近吴冠中---吴冠中谈话录:远
关于中国画的基本理念及现状——
走近吴冠中---吴冠中访谈录
方力钧:像野狗一样生存
马丹专访:走向虚幻世界的背影
黄晓华:非赢利空间最缺乏政策法
冯斌访谈:从水墨出发
尚扬:艺术是我一生最聪明的选择
南溪、冀少峰、郑荔三人谈
关于我们    |   美术家百科入驻    |   联系我们(总部)    |   版权及申明

版权所有©2010-2022 北京中外视觉艺术院丨中外美术研究院最佳分辨率 1024x768   
Copyright©2010-2022 WWW.CCAAB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20243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