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外美术网 > 教育教师风采

青年导师形象之变
信息来源:中外美术网 文章作者:网站编辑 发布时间:2011-01-05

属于青春期的迷惘、热望与忧郁,与时代的前进、变革与激荡息息相关——每一代人的青春期困惑,构成一个国家的青春期病史;每一代人的青年导师形象之变,构成一个社会的精神进化史。


  1947年,一位北大学生心中苦闷,给胡适写信:“国家是否有救?救的方法为何?国家前途是否绝望,若有,希望在哪里?”

  1980年,《中国青年》刊登了青年读者“潘晓”的来信:“有人说,时代在前进,可我触不到它有力的臂膀;也有人说,世上有一种宽广的、伟大的事业,可我不知道它在哪里。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可我一个人已经很累了呀……”

  2005年,“开复学生网”收到了它的第1000个问题:“开复老师:就要毕业了,回头看大学生活,我想哭,不是因为离别,而是因为什么都没学到……要说收获的话,就是对什么都没有的忍耐和适应。”

  2010年,有年轻人在任志强发表“买不起房为什么不回农村”的言论后,在微博反问:“您说的是有道理,但是我们不想就那么认命!我们向往大都市才会奋斗拼搏,您如果是我,您也会选择大城市吧?!”

  “谁能告诉我怎么活?”

  青年的心是一个时代最敏感的温度计,也是一个国家最脆弱的神经。那些属于青春期的迷惘、热望与忧郁,与时代的前进、变革与激荡息息相关——每一代人的青春期困惑,构成一个国家的青春期病史;每一代人的青年导师形象之变,构成一个社会的精神进化史。

青年导师形象之变


  中国青年从来不乏指导者。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以笔作枪、60年代人手一本红宝书、80年代李泽厚启蒙美学、90年代余秋雨开启“文化苦旅”……他们在一个中国人年轻时成为青春期记忆,然后又迅速在中年时剩下极淡的身影——正如我们的文明逐渐只指物质文明、时代赤裸裸地被称为欲望时代、中国变成急之国,也不过30年。

  青年导师在解答人生问题,也在解答青春中国的社会问题。经历过青年导师与政治偶像重合的年代,经历过青年导师几近空白的年代之后,到了2010年,中国的青年导师基本形成了三大派系,其实也是我们社会的三个缩影——一是基于“成功动机过剩”而生的成功学老师,一是解决情感缺失问题的情感老师,一是来自交流即时、互动的网络“@老师”。

  这是成功学导师解决不了的问题:你为着复制成功而来,但时代的成功却不可复制——无论是上一代人白手兴家还是一夜成名的经验,对下一代人来说都属于“时不再来”的偶遇。俞敏洪发明新东方精神,把英语变成成功学,把留学变为人生拐点,但海归回国遭遇的却是低薪与失业;李阳告诉你疯狂与自信是改变人生的力量,但朝他作出下跪姿势的年轻人,身上又何尝没有橡皮人的基因;刘墉教你如何靠平常心成功,但你在欲望社会,最找不着的就是平常心。

  这是情感老师解决不了的问题:你要进行爱的教育,但最好的止痛药却是抛弃爱——放手总比珍重简单:张小娴解剖男人如庖丁解牛,但女人透析男人的结果往往是成为剩女,注定看着世纪佳缘上市与《非诚勿扰》热播;彭浩翔进行《爱的地下教育》,不时奉劝女孩子“以漫天乱箭把这贱男射个稀巴烂”;庄雅婷被称为“耳光抽醒患者的恐怖医生”,但她的“聪明才智通常用来刻薄一切”。

  这是网络老师解决不了的问题:你一旦过于依赖别人的智慧,自己终会丧失智慧——当女朋友深夜接前男友电话,你都要偷偷上网问百度知道怎么办时,互联网的“云智慧”最终让你丧失了独自思考的习惯。百度知道看似无所不能实则人云亦云,微博上人人既是医生又是病人——好在,荷兰人发明了“精神导师”聊天程序,这个程序不通过搜寻答案列表回答病人的问题,而是逐渐引导病人自己找到答案:它能成功解决情绪紧张、家庭矛盾、丧失动力、怀疑人生、失眠、与人相处不和谐等心理问题,只对于精神分裂、躁郁症和吸毒等严重的精神疾病无能为力。

  心理学家李子勋曾提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导师计划,让80后成为青少年的督导师;据说在郑渊洁的皮皮鲁讲堂上,他管学生叫老师,学生们管他叫郑同学——面对日新月异的中国景观和数字化生存的网络世界,大家一起挤进了大人要向孩子学习的后喻时代。

  仍有不愿“不耻下问”的人。老人家认为80后不关心历史,王蒙对80后作品的整体印象就是“没有昨天”;90后被贴上脑残标签,基本上被视为“另一种人”;社会进步太快,所有人都不过在盲人摸象,80后90后想从老师、父辈、成功人士里找个导师,却净找到些“不可复制的经验”——其实我们都是“被时代派来的陌生人”而已。
   
青年导师不只是帮助你成功的人

  在《佛祖在一号线》一书里,提到《南方周末》的一篇特稿,讲的是一个“没有形状的”男孩:“他就像水一样,遇到石头缝就钻进石头缝,遇到老鼠洞就钻进老鼠洞,没有原则,没有立场,没有底线,也没有自我,只是贪婪地不择手段地渴求着成功。”

  希望这不是今时今日的中国青春标本——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调查显示,81.3%的中国人读过成功学书籍;路透与艾普索斯2010年的一项针对23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日、韩年轻人最拜金,中国有69%的年轻人认为金钱代表成功。成功学因此繁荣:“在这个热衷谈论成功、财富和时尚的年代,SOHO小报安静并执著地走完了它的路。”2010年10月,《SOHO小报》停刊,SOHO中国副总裁许洋在微博上的话略有萧瑟之意。

  “我不知道在学习成功学与听励志讲座的人中多少人走向了成功,但是我可以基本肯定的是成功的人基本上没有听过成功学与励志讲座。”这是袁岳的说法;“鼓吹成功学的青年导师很快会过时。”这是李子勋的结论——但是,这代人的青春依然纠结于功利与理想的对峙,这个国家的青春期依然纠结于GDP与幸福指数的平衡,这与《加州旅馆》里的歌词何其相似:“你可以在喜欢的时候结账,但你却永远无法离开。”

  那么,在这个欲望膨胀、膜拜虚荣、野心旺盛的中国青春期,年轻的你,需要一个怎样的青年导师?也许,在你考试不及格时,他会拍拍肩膀告诉你成绩不代表一切;也许,在你骚动的青春期,他不是阻止你早恋,而是用一个比喻告诉你性知识;也许,在你高考失败的时候,他会告诉你人生不一定要过独木桥;也许,在你结婚买不起房的时候,他会告诉你买不起房不代表不是好男人;也许,在你因失败而绝望的时候,他告诉你做人不一定要成功。

  “有一种人,也许他从政没有发迹、经商没有发财、学术没有发表、管理没有发达,他可以混得很悲惨,但他很可能有一种精神,一种选择了自己认定的事业,不到黄河心不死的精神力量。当你见到这种人的时候,你可以从他身上感受到某种鼓舞,反过来刺激了你自己的人生发展。”人生规划师徐小平如是说过。

  中国青年需要的青年导师,其实不过是人生旅途上的一位朋友。他不是改变时代气候的人,但他会告诉你如何适应这个雨季;他不是你的指路人,但他会告诉你大路边仍有羊肠小路可走;他不是大义的布道者,但他会告诉你闻所未闻的人生价值——他教你常识,教你独立,教你反思;他让你不再随波逐流,让你学会自我救赎;找到他的方法,和找到自我的方法一模一样。
 

 
  编辑推荐
·徐冰:艺术就是艺术,没有那么玄
·邵大箴:今后是收藏家们买单,所
·韩美林:架起国际艺术的桥梁
·靳尚谊:为绘画和教育执着一生
·詹建俊: 美永远是社会进步的动
·吴冠中:有师承的艺术家很可耻
·靳尚谊:通过画价高低来判断一个
·刘小东:我当然不是现实主义画家
·草间弥生 增殖的魔幻
·高士明:艺术学院研创之我见(下
  精选图片
  信息排行
永远面对一张白纸――《张雷平画
草间弥生 增殖的魔幻
变革中的中国近现代水墨
都市观山――《郑伯萍画册》序
青年导师形象之变
堕入绚丽的乡愁――读杨笛的《阿
放歌行
让青春文学融入城市人文精神建设
江山自雄丽 万里一毫端
英式策略:英国当代艺术产业报告
关于我们    |   美术家百科入驻    |   联系我们(总部)    |   版权及申明

版权所有©2010-2022 北京中外视觉艺术院丨中外美术研究院最佳分辨率 1024x768   
Copyright©2010-2022 WWW.CCAAB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20243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