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外美术网 > 教育教师风采

永远面对一张白纸――《张雷平画册》序
信息来源:中外美术网 文章作者:网站编辑 发布时间:2010-12-24

 这些年来,张雷平不断以她的新作令人们对其日益显露的艺术才情刮目相看。记得当我第一次看到她画的巨幅红芦苇时,心中不禁有被撞了一下的感动。这之前似乎也零零碎碎看过一些她的画,譬如她那出名的白玉兰。上海的市花在她笔下被重新进行了艺术组合,那一朵朵由灵动的笔触勾勒出的花儿在画面的舞台上欢快地合唱。但我还仅是感到了视觉的愉悦,麻木不仁的心却还没有触动。我至今不知道这幅红芦苇的名称,但它的画面分明如在眼前。那占据了大部分画面的鲜艳如火的红色,显示了画家炽烈欲喷的激情;其中飘逸着的白色芦花,细长的留白空间,仿佛透露出画家的空灵和聪慧的另一面;一掠而过的飞雁,轻轻地在观画人的心中留下一道轨迹。芦荡飞雁的题材,林风眠也画过,那是孤寂、婉约、清雅的心境。那已经被画到了极致的画境,不料又被张雷平开拓出全新的意境和视觉图式。我觉得,从这时开始,张雷平的画真正喊出了她心中的声音。只有进入心灵境地的画,才会对心灵有所感动。
 

  此后我听到不少人对张雷平有这样的评价:画得越来越大气了。


 

  从外在看,她近期的佳作,色彩强烈,笔触激越,构图大气,可贵的是,这中间还有女性特有的柔和润秀个性如水般的调和。可以感觉到画家挥毫时的自信和自由,酣畅淋漓。


 

  当一个画家的笔触在心灵门户之外的荒野中游荡时,是无法获得自信和自由的。他总是试图跟踪别人的足迹以走出迷失了方向的丛林。而只有在自己的心中——那恰似在自家的厅堂卧房,行驻坐卧皆自由了。


 

  我最近见到张雷平的新作《高秋飞雁》。那是红芦苇的“改进版”。如果说,红芦苇还有着少许经营的痕迹——从中可以看出画家创作时心中的思考和犹豫,试图摆脱某些印迹的羁绊,却又留下了挣脱时的痕迹,尚未得大自由。然而,《高秋飞雁》完全是画家自己内心的欢歌了,犹如那黄土高坡上有着好嗓子的羊倌,仰卧在草地上,放歌信天游。那歌是唱给自己听的,是唱给自己心中的妹妹听的,是唱给天听,唱给地听的。自由自在,直入云天,感人肺腑。《高秋飞雁》,虽然画的仍是芦苇飞雁的题材,却有着天地玄黄、混沌初开的大气象。似乎信笔挥洒,却显示出画家深厚的艺术素养,技法上的举重若轻。她大胆地将构图推到了一个险境:画面由一条白色的芦花丛分割为二,上半部分占据了绝大部分的空间,直压下来,很容易把画面压得透不过气来。但是由于她在那黑色底子上不断泼洒出黄、红、褐诸色的流动云气,以及散布在各个空间缝隙的留白,让人体会到画面有无限的纵深、丰富的层次,体积虽然大,但是通透流动,所以才使得右下角的那“一抹”黑色部分犹如大地般稳重,营造出动与静、轻与重、虚与实的对比之美。


 

  人的外表和内心世界有时会有很大的反差。张雷平给人的第一眼印象往往是文静沉默,在许多人的场合里,她不会招摇地寻求人们关注的眼光。她的内心却是很要强,有执着的追求和志向。好在高远的志向和执着的追求并没有磨灭她天真的童心和女性的感知。她不喜欢过于花哨的东西,喜欢朴实、正直、率真。人生的阅历和历练,更培育起她胸中的大气。这些性格汇聚到她笔端,就幻化出一幅幅绝色之作来。她的画,时时透露出她心性的旋律和节奏。譬如她的静物花果,她会用单纯到毫无变化的墨线去勾勒花篮、素果,又以水色交融、变幻无常的笔法来画桌布等衬托。这恰似她个性中朴实正直与灵秀温润两个侧面的统一。


 

 

{nextpage}

 

 


  一个有艺术天赋的人,往往具有非常执着的偏好,不会从众。张雷平学画的时代,正是苏联画风一统中国画坛之际。但当她在上海戏剧学院图书馆里看到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画册时,顿时怦然心动。她喜欢强烈的色彩,喜欢具有动感的笔触。她偷偷将画领袖像剩下的颜料,去临摹印象派的名作。她后来学中国画,也偏爱吴昌硕雄浑豪气的笔墨。印象派的色彩,吴昌硕的笔墨,或许是汇入她心灵之河的源泉,更可能本来就是她慧根之所在。


  张雷平总是不停地探寻着,探寻自己内心的声音,探寻以自己的声音和旋律来“歌唱”。她说:“一个画家,永远面对着一张白纸。”那张白纸上不需要别人的轨迹,只等一个知性的、唱自己心曲的艺术家的自由驰骋。


  向来以花卉着称的张雷平近年来在山水画上颇有建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其实她所喜欢的吴昌硕笔墨本质上是接近山的,而她内心的坚强和豪气也是接近山的。花非花。我看她画的《雾凇》,纯以白色作墨色,整个画面全是飞舞的枝条,长袖善舞,激情洋溢,早已无法以画的什么去辨别了。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她的一些山水画上。她笔下开出新面貌的山水画,我最初有印象的好像是她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写生的《山壁崖花》。她像钢琴演奏般地“弹奏”出这幅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的画。墨线与墨点纵横交错在画面上,何必去探求究竟画的是什么,那充满节奏感的笔触分明宣泄的是画家的心曲。只要同样用心去体会,就能听到。


  而为纪念抗战60周年所画的《千山万壑 铜墙铁壁》,则是张雷平艺术创作的又一新境。当许多人在思考如何从历史故事或者场景中抓取角度表现抗战题材时,张雷平毅然推翻了自己原来过于“具体”的构思,画出了这幅雄壮的画。面对此画,任何从技法角度的分析和评判都显得软弱而多余,唯一需要的是感受它内在的精神力量。只有作者真正体会到了众志成城、不可侵犯的民族精神,只有作者拥有相当的胸襟和气魄,才会诞生这样的作品。这幅没有任何抗战标志的画,却是最为切题的作品。


  有人看了后感叹:难以想象这是出自一个女画家之手。其实,胸怀和气魄本来就不是以男女来分高下的。


  张雷平曾经师从过许多名家大师,但我一直觉得她画中有某些气质非常特别,不是那些名家大师所能给她的,但又说不出所以然来。直到去年,上海图书馆举办她父亲张明曹的抗日版画展时,我才恍然大悟。张明曹的这些版画给我非常强烈的震撼。他不是以多么精妙的技法炫人眼目,而是以最为拙朴、刚直、大气的刀法,一刀刀刻出了一个热血青年在民族危亡时不顾个人安危发出的呐喊。我突然发现,张雷平的笔性与张明曹的版画的气息非常相近。或许张雷平从未想过要去学父亲的画,但是性格的遗传胜过了一切。心性的传承,远重于笔墨的传承。

 
  编辑推荐
·徐冰:艺术就是艺术,没有那么玄
·邵大箴:今后是收藏家们买单,所
·韩美林:架起国际艺术的桥梁
·靳尚谊:为绘画和教育执着一生
·詹建俊: 美永远是社会进步的动
·吴冠中:有师承的艺术家很可耻
·靳尚谊:通过画价高低来判断一个
·刘小东:我当然不是现实主义画家
·草间弥生 增殖的魔幻
·高士明:艺术学院研创之我见(下
  精选图片
  信息排行
永远面对一张白纸――《张雷平画
草间弥生 增殖的魔幻
变革中的中国近现代水墨
都市观山――《郑伯萍画册》序
青年导师形象之变
堕入绚丽的乡愁――读杨笛的《阿
放歌行
让青春文学融入城市人文精神建设
江山自雄丽 万里一毫端
英式策略:英国当代艺术产业报告
关于我们    |   美术家百科入驻    |   联系我们(总部)    |   版权及申明

版权所有©2010-2022 北京中外视觉艺术院丨中外美术研究院最佳分辨率 1024x768   
Copyright©2010-2022 WWW.CCAAB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2024382号-1